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1961年9月,中央公布《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指出工资形式应当按照实际情况执行,凡是需要和可能实行计件的,应当实行计件工资制,在保证劳动定额合理的前提下,不限制工人的超额工资。这一规定旨在
A.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B.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
C.克服人民公社的弊端D.加快重工业发展速度
2022-03-22更新 | 801次组卷 | 1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从1964年开始,西南地区围绕建设常规兵器工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等目标,先后迁建、改扩建和新建了项目,形成了以国防工业、民用机械、冶金、化工工业为骨干,轻纺工业相应发展,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生产体系。这
A.体现了中东部地区的衰落B.打断了国民经济调整的节奏
C.有利于调整国家工业布局D.优化了农轻重产业投资比例
3 . 1959年夏,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主持1958年统计数字的核实工作,国家统计局于同年8月13日将核实结果报告给国家计委。其中,粮食总产量由公报数的7500亿斤下降为5000亿斤,棉花总产量由公报的6638万担下降为4200万担,其他农产品产量也都经核实后大幅度下降。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已觉察到“左”倾错误B.尝试调整农业结构
C.准备提出“八字方针”D.质疑计划经济体制
4 . 1960 年 11 月,中央下达了《紧急指示信》,其中明文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另外,据估计,1961 年至 1962 年,当时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约占 20%。这些现象反映当时中国(     
A.经济体制改革已初现端倪B.在严峻形势下对政策的局部调整
C.已经摆脱了苏联模式制约D.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得到基本好转
5 . 1961年,毛泽东将重新发现的写于1930年的《调查工作》印发,并在文章选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时将其改名为《反对本本主义》。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等问题。毛泽东这一指示旨在
A.确立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地位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施行
C.指导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D.开始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
6 . 下图为新中国1950-2005年粮食产量与人均粮食变动情况。影响变动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体制与国家政策的调整B.个体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
C.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持续发展D.人口急剧膨胀供需矛盾突出
2021-02-2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三线建设”实施的国际背景是
A.朝鲜战争爆发,威胁沿海安全B.增强战略纵深,提高备战能力
C.调整工业布局,提升经济实力D.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局势紧张
8 . 1960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
A.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B.巩固反右倾斗争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9 .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时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特别是在重工业方面,几乎一切都抄苏联,自己的创造性很少。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在此,毛泽东主要强调
A.要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建设模式
B.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
C.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坚持借鉴与创新结合的发展模式
10 . 1960年冬,中共中央指示:农村生产队的产业永远归队所有或使用,永远不许“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公共积累不能多,公共工程也一定不能过多。中共中央这一指示意在
A.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B.全面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纠正农村右倾
D.彻底废除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