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下图为新中国1950-2005年粮食产量与人均粮食变动情况。影响变动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体制与国家政策的调整B.个体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情
C.社会秩序保证经济持续发展D.人口急剧膨胀供需矛盾突出
2021-02-22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1955年国务院规定:“聚居人口不足10万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确有必要时方可设置市的建制”。1962年国务院规定:凡是人口10万以下的城市,即使是重要林区和矿区,都应撤销市的建制。这反映了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B.国家工业化战略被迫中断
C.国民经济处于调整阶段D.我国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3 . 英国一位科学家在1965年访问中国时报道说:过去,农民们把庄稼得病看作是天祸,对得病的庄稼不采取任何措施。现在,在我所访问的公社里,每个生产队都对社员进行了训练,让他们认识最普通的虫害和各种类型的作物病害.并让他们懂得在发现病虫害时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这表明
A.中英已经建立正式外交关系B.“左”倾错误影响基本消除
C.政府科技普及工作初见成效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
4 . 历史概念是反映历史研究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下对历史概念的解读正确的是(  )

三教合一

中国古代的三教合一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复兴

三角贸易

近代大西洋三角贸易是指欧洲、非洲与美洲之间的贸易

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

八字方针

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好转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 . 自196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随着“三线建设”的开展,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三线建设”实施的国际背景是
A.朝鲜战争爆发,威胁沿海安全B.增强战略纵深,提高备战能力
C.调整工业布局,提升经济实力D.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局势紧张
7 . 下表是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其中1963~1965年增长最快,主要原因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A.优先发展农业的政策B.工农业生产平衡发展
C.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D.苏联经济援助和扶持
2020-03-2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六)文综历史试题
8 . 1962年,国家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国施工基建项目压缩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同1961年相比减少了40%;五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1962年计划指标,同196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47%,其中重工业下降57%,轻工业下降26%。这些做法
A.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化战略B.导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C.暂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D.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9 . 1962年至1965年,中国先后与日本、英国、联邦德国、荷兰等国签订了80多项工程合同,用汇2.8亿美元。其中成套设备56项,用汇2.6亿美元。这说明当时
A.中苏两国经济关系完全破裂B.中国对外经济仍在不断发展
C.经济建设是治国的重要内容D.经济是两大阵营瓦解的前兆
2020-01-1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0年高三上期第五次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这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其沉痛的教训应该认真总结和记取。为克服这一因难局面,党和国家
A.实施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C.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