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7 道试题
1 .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招T的浪潮,职工总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1961年,中央又作出大幅度精简职工的决策。随后两年,全国共减少城镇职工2546万人。这一变化(     
A.有利于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B.防止了“左倾”错误的发展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D.加强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
2 . 如表是195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速表,其中在60年代初期增速呈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的恶化B.经济政策的调整
C.三大改造的影响D.“文革”的冲击
3 . 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
工业36%19.2%7.9%
农业14%4.5%11.1%

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4 . 根据表可推知我国(       
年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1952年56.9%27.8%15.3%
1957年43.3%31.2%25.5%

我国工农业总产值中农轻重比例情况
A.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B.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任务
C.国民经济恢复成效显著D.调整并改善了经济结构
5 . 据记载,在“备战、备荒、为人民”方针的指导下,山东民丰机械厂的选址遵循了“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最终定点为蒙阴县坡里镇笊篱坪的两条山沟中,工厂干部职工都经过严格的政审。该厂始建于(     
A.20世纪4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6 . 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1950—1992),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1952年经济增长率迅速提升
B.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
C.周恩来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推动1975年经济的恢复
D.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92年经济的迅速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61年,全国全部基建项目经过缩减仅剩下3.5万多个,1962年又进一步削减为2.5万多个,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由388.68亿元减为71.26亿元。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衰退中断了城市化进程B.“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展开
C.对国民经济实行了八字方针D.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
8 . 图1、图2分别为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新中国工业重点建设中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陆大道《中国工业分布图集》


指出图1、图2新中国工业重点建设中心分布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9 . 下表是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例分配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     
时间(年)1953~19571958~19621963~19651966~19701971~1975
农业(%)7.111.317.710.79.8
工业(%)42.560.449.855.555.4
其中:重工业(%)36.154.045.951.149.6

A.已建立了科学完善的经济发展模式
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注意农、轻、重的协调发展
D.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使得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思想极其狭隘。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材料三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20世纪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复兴之路》解说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及开辟的革命道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及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的“社会变革”及其巨大成就。
2022-01-25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