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6 道试题
1 .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规定
A.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启动B.迈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
C.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薄一波回忆1960年状况时说:“李先念同志那里不轻松,各地要粮的电话昼夜打来,不能不急事急办,只好采取‘挖东补西’‘抽肥补瘦’等措施,紧急调运粮食,帮助断粮地区渡难关。”为改变这种状况,当时中国政府(     
A.积极实施一五计划B.组织进行三大改造
C.主动寻求苏联援助D.决定调整经济政策
3 . 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取消分配上的供给制部分,停办公共食堂。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又发文件强调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即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这些做法
A.标志着“左”倾错误的结束B.终结了人民公社制度
C.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D.开启了包产到户的改革
4 . 1962-1963年,全国合作商店、合作小组、小商小贩的发展比较稳定。到1964年底,全国小商小贩又恢复到247万人,其中个体商贩50多万人。这表明当时
A.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B.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
C.完全纠正了“左”倾错误D.为调整经济放宽相关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65年3月四川攀枝花钢铁厂开始大规模建设,国务院从10个部委抽调了大约5万人参加建设,尤以东北、山东、四川、云南等钢铁和煤炭企业的人为最,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一些技术人员。攀钢的建设(     
A.是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举措之一B.是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困难
C.体现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D.改善了四川地区的基础设施
7 . 1962年,国家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国施工基建项目压缩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同1961年相比减少了40%;五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1962年计划指标,同1960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47%,其中重工业下降57%,轻工业下降26%。这些做法
A.改变了国家的工业化战略B.导致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C.暂时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D.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
8 . 1960年7—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了压缩基本建设战线,认真清理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保证农业生产等举措。这些举措的实质是
A.调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比例B.纠正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推动城镇地区就业形势的好转
9 . 某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把1956-1966年中国的经济状况概括为“3338”四个数字,即“三面红旗”“三年困难”“三线建设”和“八字方针”。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摆脱苏联模式束缚B.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C.计划经济体制确立D.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恢复
10 . 1962年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大力压缩重工业战线。这一措施意在
1960年1962年
基本建设投资388.69亿元71.26亿元
大中型工业项目1500个1000个
工业总产值950亿880亿
A.改善国民经济结构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发挥政府主导作用D.改变所有制的结构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