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1960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减少22%。这一现象源于
A.“大跃进”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中共八大的推动D.国民经济的调整
2 . 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决定在组织上采取一项重大措施,即重新设立中央财经小组,着手落实七千人大会关于国民经济调整的要求。这一举措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暴露B.“大跃进”运动方向得以扭转
C.中央对经济建设有了反思D.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成效
3 . 20世纪中国曾出现两次工业向西部内陆地区迁移的现象,一次在30年代中后期,一次是60年代后。这两次
A.都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B.都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
C.都推动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D.完全由政府主导向西迁移
6 . 下表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某时期连续4年的经济建设情况,为此我国政府 
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国家职工人数(万人)国家财政支出(亿元)
第1年195052451+6.0
第2年200004532-21.8
第3年170004561-65.8
第4年143505044-81.8

A.优先发展农村经济B.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C.削减城镇人口D.推行经济体制改革
7 . 1962年,中国农村开始试行“三自一包”政策“三自”是指自留地、自负盈亏自由市场,“一包”是指农民可以承包集体土地经营。下列各项对“三自一包”认识正确的是
A.“三自一包”是中共中央调整农村政策的产物
B.“三自一包”彻底终结了“大跃进”时期的“左”倾错误
C.“三自一包”启迪了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三自一包”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从1961年开始,中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到1965年,全国共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大城市数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4.6%(1964年)。这种现象
A.终止了人民公社运动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加速“左”倾错误的发展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调整
9 . 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写信给省、地、县、社、队、小队六级干部说:“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性。例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产--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毛泽东此信件
A.表明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批评B.鼓励基层干部群众继续大跃进
C.有效清除了“左”倾错误影响D.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存在着问题
10 .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一份关于农村工作指示信中规定,“公社不能不问实际情况,任意提高产量指标”,“生产队对生产小队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除了粮食、棉花、油料等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这些规定
A.保证国家工业化顺利启动B.迈出了国民经济调整的步伐
C.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D.克服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