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未增加了2082万人。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这一措施
A.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基本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导致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
D.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18-06-27更新 | 45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60年7月,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时,提出要以“调整、巩固、提高”为基本精神。8月底,周恩来总理采纳了这一建议,提出在“调整、巩固”后面加上“充实”二字。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这一方针。强调“充实”意味着国家
A.改善企业管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B.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
C.压缩基本战线规模以充实轻工业
D.充实“大跃进”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
3 .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该政策的实施
A.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
D.有利于工业布局的合理化
4 . 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5 .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新局面。这种状况的出现表明当时
A.国家着手调整原有工业布局B.“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C.国家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D.“左”倾错误进一步蔓延
2017-02-17更新 | 18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15章十年探索时期
6 . 1960年,3万余名河南林县人打着“劈开太行山,势把山河重安排”的旗号,历经十年,开凿出被西方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改变了林县缺水的困境。这反映出
A.“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显著B.水利建设的“浮夸风”现象严重
C.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D.中国经济建设成果引起西方关注
2017-02-17更新 | 1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15章十年探索时期
7 . 1960年,陈云起草的《关于加速发展氮肥工业的报告》得到党中央的同意,在其直接主持下,建成了一批5万吨的氮肥厂,1965年,这些氮肥厂年产合成氨130万吨。这反映了当时国家
A.仍在片面发展重工业B.注意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C.对经济形势估计错误D.经济发展仍然求快求急
8 .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量城镇人口重新返回农村,净减少城市人口3788万,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这一现象表明了
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B.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2016-12-12更新 | 95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课时18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的注解
A.“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0 . 1964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转国家经济委员会党组《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的报告》中,认同托拉斯是“按照经济原则实行科学的高效的集中统一领导,免除工业管理机关化和官僚主义、分散主义流弊”的一种好的组织管理形式。这表明我国当时
A.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彻底纠正党内“左”倾错误
C.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试图用经济手段管理工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