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国民经济的调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2014·广东中山·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A.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B.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央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尽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 . 20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投资总额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分配给农业、水利工程等的投资额却不断上升,从1959年的10. 5%提高到1963年的25%以上。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顺应“大跃进”建设需要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渡过困难
C.保证“一五”计划的实施D.改变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局面
13-14高一下·江西南昌·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据统计:1972年与1965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了65%,其中重工业增长了近112%,而同期农业总产值只增长了35%……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全国纺织能力已发展到1300多万纱锭,但全国棉花年收购量仅175万吨,只能满足纺织能力80%的需求。这表明当时
A.农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工业的发展B.中国农业长期落后
C.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D.工农业要均衡发展
2016-11-27更新 | 17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16章文化大革命
4 . 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C.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
2016-11-21更新 | 10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限时限量标准模拟卷-第15章十年探索时期
2011·全国·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2016-11-18更新 | 385次组卷 | 17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6 . 下图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
7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8 . 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1962年农业生产状况表
农业产值粮食棉花
原计划比上年增长8.5%3216亿斤2200万担
实际达到比上年增长11.6%3400亿斤2400万担

A.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
D.“文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