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喷油嘴有着“发动机的心脏”的美誉,其制造难度远高于发动机其它零部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只有上海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才能生产少量喷油嘴,无法满足国内需要。1970年,为支援三线建设而从上海来到成都的锦江厂生产出了“七一”牌喷油嘴,锦江厂也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油喷射系统生产基地。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A.充分利用了西部的资源B.合理调整了工业布局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D.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
2 . 国家政策是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时中国的大后方(含川、滇、黔、陕、甘、湘、桂七省)仅有工厂237家,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决定开展以国防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运动,将沿海工业向内地迁移,共计内迁工厂448家,机料7.09万余吨,内迁技工人数1.2万余人。……到了1942年时,渝、川、康、湖、桂、滇、黔等西南地区和西北的陕甘地区的工厂数占全国90%以上,尤其渝、川、湖最为密集。

——据陆婷《抗战时期工业内迁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

材料二



图1   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图2 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主要工业中心分布示意图

——据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观察材料二中的地图,指出20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 . 20世纪60年代,中央以备战为指导思想,展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先后把在沿海的一些工业企业向西部、西北部转移,新建项目也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区,80年代以来,三线建设逐渐淡出了历史。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三线地区受到资源和交通的严重制约
B.中央对国际局势判断发生了重大改变
C.三线建设完成了平衡工业布局的使命
D.国家财政难以支撑巨额建设经费支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铁路是资本主义工业部门和工业文明的标志。铁路所提供的大宗商品运输和快速人口流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欧陆和北美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许多城镇本身就因铁路而兴,或为适应铁路而重新规划。此外,以法国为例,连接首都与边远地区的铁路网为每个人所用,将法国连接在一起,使里昂和巴黎抱成一团。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史》

材料二   晚清自办铁路缺乏资金和技术,不得不向列强借款。从1885年《中法新约》开始,各大国纷纷获得在华修建铁路的“特许权”。一轮瓜分狂潮后,列强大致根据各自势力范围瓜分了中国铁路。德国胶济铁路,法国的滇越铁路,俄国在东北修建了中东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独立自主地发展铁路。成立铁道部和铁道兵兵种,加强铁路管理和铁路建设。“一五”期间共建成宝成、兰新、鹰厦等铁路6100公里。在“三线”建设中,国家在中西部的崇山峻岭中建成了襄渝、湘黔、成昆、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铁路将广阔的中西部接入全国交通网,起到了整合和建设国家的作用。同时,中国还以援建方式在海外修建铁路,坦赞铁路最为有名。它使富含铜矿的内陆国家赞比亚连通坦桑尼亚的港口,不再受制于仍由白人殖民者控制的邻国。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以来中西铁路发展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铁路发展的原因。
2022-01-1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其中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的项目有200多个。改革开放后,三线建设时期建立的国防工业经过调整改造,对振兴重庆经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线建设
A.践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B.转移了工业重心
C.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完成D.完善了工业布局
2021-11-05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二)历史试题
6 . 1964年下半年,有关方面对西南、西北、中南地区的铁路、矿山、冶金和国防建设项目进行选点考察,初步选定一批厂址和铁路线路,拟定了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这有利于
A.落实八大方针B.开展三线建设C.调整国民经济D.打破西方封锁
7 . 下图为改革开放前某建设计划区域划分示意图。它的实施在当时
A.推动了“一五”计划的完成B.体现了冒进思想的抬头
C.着眼于国防力量的提升D.标志着工业体系的建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