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5 道试题
1 . 如表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安排的三线建设和其他重点建设项目成果(部分)表。这反映了(     
项目地位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风号远洋货轮建成投入使用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
南京长江大桥胜利通车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成昆铁路胜利通车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突破了多国专家断言的我国西南为“铁路禁区”的观点
A.三线建设重点在华东地区B.“三五”计划以交通建设为重心
C.人民群众艰苦的创业精神D.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A.“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2023-08-1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华罗庚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暑期夏令营学习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3 . 对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B.中国工业化建设在多个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C.中国在两极格局下实现了科学技术突破发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23-08-02更新 | 286次组卷 | 10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7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1965~1975年,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涉及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肥、森林、建材、铁道、交通、民航等各个方面。由此可知,三线建设(     
A.推动了国家工业合理布局B.降低了沿海地区发展水平
C.以民用轻工业为建设正点D.消除了东北地区战争威胁
5 . 在1964年5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可见,三线建设的推进主要是基于(     
A.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B.全国工业布局的不平衡
C.加快新中国工业化进程D.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落后
2023-06-28更新 | 10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四校2024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1952—1981年中国工业产值及其变动如下图所示。该图表明这一时期中国(     

   

A.工业发展重心的倾斜B.沿海地区工业基础的雄厚
C.工业区域格局的转变D.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
2023-06-21更新 | 1184次组卷 | 8卷引用:福建省南安市柳城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1963年出版的《比劳动热情,比生产干劲》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A.表达农业服务国家工业建设的诉求B.倡导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风尚
C.宣传党开展合作化运动的方针政策D.说明青年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
2023-06-20更新 | 246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名校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的人口问题最早可追溯到江户时代后期的人口停滞。明治时代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推进和东亚战争的爆发,天皇鼓励生育,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大正时代(19121926年),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值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后,缓慢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引起统治者的恐慌和担忧,如何迅速扩张人口成为施策的重心。总体说来,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转变已经大致完成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此后开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

——摘编自郑亚楠《近代日本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经历了人口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增长放缓阶段。1970年左右是构成中国人口变动的一个重要关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下降,从20%下降到了10%以下,但是出生率的水平却维持在30%〜4O%的高位。这构成了我国人口转变的第一个阶段,即由于死亡率的下降所带来的人口转变。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死亡率已经降到较低的水平,我国的人口变动表现为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它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改变了中国人口的基本面貌。出生率很快从3O%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2O%。20世纪90年代时,生育水平已经下降到人口的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总体生育率下降到低生育率的水平。

——摘编自任远《新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日本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及其影响。
9 . 如表所示是我国第一至五个五年计划中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占比情况(%)。据此可知,我国五年计划的实施(        
时间国家投资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及其他投资
“一五”时期(1953~1957年)88.911.100
“二五”时期(1958~1962年)73.226.800
“三五”时期(1966~1970年)76.41.1022.5
“四五”时期(1971~1975年)66.71.0032.3
“五五”时期(1976~1980年)57.54.53.534.5
A.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D.体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22-23高一上·广东深圳·期末
10 . 20世纪中国出现过两次西部地区的工业建设高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虽然内迁的工厂只占1937年全国工厂总数的11%,大量工厂因种种原因滞留沿海等地,受到战火破坏或沦入敌手,但内迁的工厂多是重要的企业,是中国工业的精华。这批骨干企业迁往大后方,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二   1964年开始,我国在西南、西北内地省份为主的三线地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它历经“三五”到“五五”三个五年计划,安排了几千个建设项目。在三线建设过程中,中央还注意到照顾人民的利益,将基建投资从最初的1000亿元压缩到850亿元。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