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64年到1980年,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学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1三线建设决策形成李宗植《我国三线建设及其得失浅析》提出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改善我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状况是三线建设决策形成的主要原因。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分析了紧张的国内外形势和不合理的国防建设布局对三线建设决策的影响。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三线建设》提出三线建设决策的形成和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有关。
2三线建设的影响与历史评价部分从工业学视角出发的研究认为,三线建设改变了我国的工业布局,推动了三线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部分学者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视角认为三线建设在持续多年的高投入中,因仓促搬迁、建厂等导致浪费严重。
3三线建设区域研究既有全国性研究也有分地区研究。全国性的研究比较多,也比较简略,多为概括全国的三线建设成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分地区的研究逐渐盛行,学者回顾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的三线建设历程。
4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决策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三线建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格中“”的内容(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成果要具体)。
2023-10-1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那时候,中国的奇迹有很多,林县的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八万座大中型水库,大江大河的治理;成渝铁路、成昆铁路、三线建设、两弹一星、首都十大建筑、许多重大科技突破、建立中国工业的基本构架……奇迹数也数不清。这些奇迹(     
A.得益于人民长期凝聚形成的巨大力量B.大多数都诞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C.有力推动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D.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3 . 读下面《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六十五周年》纪念邮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A.对东西部经济联系起到一定纽带作用
B.意味着西藏自治区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C.体现出新中国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视
D.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3-10-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三线建设的开展B.城镇化发展迅速
C.改革开放的深入D.西部开发的推进
2023-09-24更新 | 612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20世纪60年代,大批女青年以“铁姑娘”之名被整合到工农业生产当中,逐渐派生出女拖拉机手、女子测量队、女子地勘队等以女性为主体的工人队伍。“铁姑娘”群体的出现表明(     
A.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改造B.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拓展
C.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严重匮乏D.经济利益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我国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的高潮。以下为当时设备引进办公室副主任陈锦华的口述内容:

19721月,国家计委服秀莲同志对我说,中央决定引进化纤和化肥的成套技术和设备,要我代起草个报告。

197210月,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人民日报》发表了3篇批判极左思潮的文章,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70年代,外交领域出现了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新契机。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产品、设备、技术都急于找出路,对同我国做生意十分感兴趣。

当时我国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依然是棉花,但其产量长期停留在40000多万石的水平上,……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

1977年底,引进13套大化肥(生产设备),已有7套投产。以后,又继续引进……年产尿素1593万吨。…可增产稻谷近6500万到8000万吨。引进的4套化纤技术设备起到了“老母鸡”的作用,…到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化纤大国。通过这次引进,我们积累了同西方发达国家打交道的经验,…据我所知,参与领导第三次大规模引进的很多骨干,都是从参与这次引进项目的人员中调去的。

——摘编自曲青山、高永中《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

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陈锦华的口述内容对研究“新中国第二次大规模技术设备引进问题”的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马贸易一直从唐宋延续至近代。公元625年大唐与吐谷浑开通互市,大量的茶叶、绢帛等商品输出。以换取马匹及其他畜产品,丰足彼此,皆有便利。中原人用以交易的丝绸,对西域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生活附属品,而中原人却渴望得到代表国家军事实力的战争武器——战马。大唐王朝逐渐开始由“绢马互市”转为“茶马互市”。到了宋代更是形成了系统的茶马交易之法:以茶引作为茶叶经营的官方许可,茶马司管理相关贸易实务,茶马法确立各项贸易细则,完善的制度管理着所有的茶叶贸易。元帝国不缺马匹,茶马交易演变成以银两及土货与中原茶叶的贸易。茶马交易一直到明代又重新恢复,此时贸易实体则已经从“马”转变成中原的“茶”。清代以后,随着以马为主力的冷兵器时代谢幕,茶马交易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戎新宇《茶的国度:改变世界进程的中国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扶持下,茶叶生产逐步复苏,50年代以来先后研制成功茶叶筛分机、切茶机等茶叶精制机械,使我国茶叶生产长期依赖手工的落后局面获得改善,显著减轻了茶农的制茶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加工质量。1979年我国茶园面积达到105万公顷,产量达到27.72万吨,出口量达到10.68万吨,分别为1950年的6.2倍、4.5倍、5.7倍,为我国后来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摘编自陈宗懋(中国茶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以来茶马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发展的原因及其重要意义。
8 . 如表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安排的三线建设和其他重点建设项目成果(部分)表。这反映了(     
项目地位
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风号远洋货轮建成投入使用我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
南京长江大桥胜利通车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成昆铁路胜利通车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突破了多国专家断言的我国西南为“铁路禁区”的观点
A.三线建设重点在华东地区B.“三五”计划以交通建设为重心
C.人民群众艰苦的创业精神D.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8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比1953年降低43.1%,年均下降0.9%。从单位GDP能耗指标值(GDP按2018年价格计算)来看,由1953年的0.91吨标准煤/万元逐步上升到1960年最高的2.84吨标准煤/万元后逐步下降,20世纪70年代开始又逐步上升后,基本呈现稳步下降态势,2018年下降到0.52吨标准煤/万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能源司《能源发展实现历史巨变 节能降耗唱响时代旋律——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材料二


——据美国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CAIAC)相关数据整理


对比两则材料中的信息,围绕“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8-10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对下列三幅图片所示的内容,解读准确的是(     

   

A.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B.中国工业化建设在多个行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C.中国在两极格局下实现了科学技术突破发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2023-08-02更新 | 260次组卷 | 10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7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