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1952年的全国高等院系调整前,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11所。调整后,全国高等学校减为182所,工科、师范、农林等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被取消。这次调整(     
A.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适应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C.实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D.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基础
2 . 1921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了《学制系统革案》,该草案经讨论修改于1922年11月1日向全国颁布,壬戌学制就此诞生。该学制采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分段形式,故又称“六三三学制”。该学制颁行后一度中断,但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成为在全国推行的主流学制,一直延续至今。壬戌学制的诞生(     
A.实现了对晚清以来学制的彻底颠覆B.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C.在近代培养了大量的国家所需人才D.适应了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
2024-04-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题
3 . 为响应支援内地高校建设的号召,1956年,上千名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登上了开往西安的专列,西迁师生员工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这反映了交大师生(     
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气概B.热爱祖国,扎根边疆的情怀
C.勤俭节约,淡泊名利的追求D.爱国奉献,服从大局的精神
4 . 1953年,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发文指出:(新中国成立)四年来,全国小学教育已经恢复并且大大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规模,目前小学生人数已达5500万,较之旧中国历史上小学生人数最高年份(1946年)增加了135%。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教育发展成效显著B.已基本消除了文盲状态
C.实现了教育普及化D.满足了民众的教育需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集体化时代,在河南、山东等地,《白毛女》《英雄儿女》等充满生存利益和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电影进村,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曾有老人说:“吃水不忘打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这表明(     
A.“双百方针”得到了有效落实B.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齐头并进
C.国家宣教与民众需求相契合D.传统价值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6 . 1956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其中,“百花齐放”主要针对(     
A.经济领域B.科技领域C.学术领域D.艺术领域
7 . 1957年一年之内,中国新办的文艺刊物有近二十种之多,包括在全国有影响的《诗刊》《收获》《剧本》《文学研究》等,《文艺报》也改为大型周报。材料反映的现象
A.说明文艺界出现了“大跃进”B.是“双百”方针影响下的结果
C.文艺界的“左”倾思想盛行D.反映文艺主旋律逐渐深入人心
8 . 如图为1952年天津京剧团的演员在后台利用演出间歇读书或学写生字,这一现象在各界群众中普遍存在。据此可知(     

A.三大改造对演员提出更高要求B.国民教育体系健全惠及社会
C.新中国建设激发群众自觉意识D.“双百”方针促进文艺事业进步
9 .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自1958年起的三至五年内,基本扫除文盲并普及小学教育;15年内使每个有条件的自愿的人,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这折射出当时(     
A.基础教育体系趋于完备B.党和人民发展教育的意愿强烈
C.高校入学门槛逐渐降低D.国民教育与工业建设协调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