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1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以“识字”为中心任务,各地编制诸多“识字课本”作为临时性教材,这些课本的内容、用途以文化教育(识字)为主,并适当结合政治教育,还直接规定民众识字的方向和主要内容。这一运动 (     
A.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B.体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
C.构建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意在构建新社会的价值观念
7日内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作出建立中国科学院的战略决策,开启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1956年,党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发展科技事业,迅速建立完整的科研队伍、学科体系和科研布局,实施“两弹一星”工程等一大批科技攻关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

——摘编自杨冬权《科技发展“迭代更新、超越千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学完成了一次次跨越,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高能加速器到量子通信,从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航空、生物等领域的研究,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科学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摘编自逸铭《新中国30年的主要科技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础”得以奠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作用。
2024-06-04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份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部分高校的设置情况,由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类别数量占比(%)
工业院校3821%
师范院校3117%
农林院校2916%
医药院校2916%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C.提升国民科技素养D.适应国家发展战略
2024-05-3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城市同时举行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展映了《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陕北牧歌》等20部革命题材的故事片和《中国人民大团结》等6部新闻纪录片。此次电影新片展览(       
A.再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B.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C.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有利于增强人民对新中国的认同
2024-05-14更新 | 14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实学校、邻水正大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北京的北大、清华、辅仁等大学的理工科被合并重组为北京地质学院、航空学院等8个专业理工科高校;与此同时,政府还筹建了北京俄专,北大、人大等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俄文系。据此可知50年代初的院系调整意在(     
A.适应国家建设需要B.促进高等教育普及
C.贯彻党的教育方针D.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2024-04-3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1958—1976年,受“左”的错误的影响,“双百”方针名存实亡,科学文化界也随之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百”方针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在“双百”方针指导下,科学文化界又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这一变化说明(     
A.文化政策受国内形势的影响B.“双百”方针不符合我国国情
C.国家政策随时代变迁而调整D.科技进步会促进生产力发展
2024-03-10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雷州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新中国建立初期,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级各类党报,大力推动机关、工厂、学校、商店的群众读报工作,到   1950年5月,人民日版已在全国组织了2101个读报小组,下图是1954年盛锡福帽厂党支部副书记在休息时间给工人   读报的照片。“读报组”的推广(     

A.加强了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B.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D.极大推动了建国初期扫盲工作
2024-03-07更新 | 252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高州市石鼓中学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影响中国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有(     
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新文化运动   ③新中国的成立
④改革开放   ⑤外来文化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
2024-02-29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南方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部分第三套人民币正面图案。图案设计的意图是(     
A.宣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巨大成就B.推广并普及农业机械化
C.调动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D.弘扬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60年代,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1954年,全国人大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60年代中期又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