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1949-1976)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吴玉章年谱(1878—1966)(部分)

1891年   13岁

好历史,爱读诸葛亮《出师表》、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等忠义慷慨之作。

1897年   19岁

国难日亟,变法维新学说渐流行。得读《盛世危言》《时务报》《蒙学报》《蜀学报》等,变法维新思想日深。

1903年   25岁

2月,正值上海“学界风潮”,革命书报风行,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声名大噪。眼界大开,觉得资产阶级革命宣传比洋务派、维新派的改良主义言论更有道理,更具吸引力。

1918年   40岁

十月革命胜利消息传来……接受马克思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

1925年   47岁

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   63岁

8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9月,主持延安大学开学典礼并讲话,提出要培养能做事的,了解中国国情的青年,大家努力学习科学和外国语。

1948年   70岁

8月,任华北大学校长,在成立典礼上作报告说:“要培养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干部,为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奋斗。”

1950年   72岁

2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直至1966年去世);3月,主持召开人民大学校长集体办公会,研究组织机构、招生工作、课程及教学等问题。

1952年   74岁

7月,发表《希望青年学生参加人民教育工作》一文。提出:教师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者和先进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自己首先应该是才德兼备的人。

——摘编自《吴玉章年谱》(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1)据材料,概述影响吴玉章思想成长的因素。
(2)提取材料信息,阐释吴玉章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 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摘编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材料二   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 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 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 397635人来华留学。代表人物为李彦宏、张朝阳等

——摘编自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对内教育建设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当代中国对外留学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归纳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

3 . 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人才标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史记》到《清史稿》的二十五史,列有孝友传、忠义传、列女传、卓行传、死节传等等,其中记录的忠孝类、操守气节类的人才连篇累牍……几乎每一部正史都有比如《儒林传》《文苑传》或《艺术传》《文学传》《道学传》等篇章,而且比重越来越大。初步统计结果表明。从《汉书》到《宋史》,列传所收录的人文型人才,分别为27人、300余人……粗略统计,《汉书》列传收录经济类人才仅有13人……而汉代以后,这类人物基本上不能登正史“大雅之堂”,只是散见于各种野史之中……科技型人才只是偶见于《方术传》等带有神秘色彩的专传和《天文志》之中,而正式入选列传的科技人物则是寥若晨星……有些入传的科学家,并不是因其科技方面的成就,而主要是因其官宦背景,如张衡、沈括等。蔡伦乃是作为宦官而被列入《宦者列传》。

——《中国古代人才观是如何演变的?》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中学校以完成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科目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四:这次全国院系调整的总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与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经过这次调整,到1957年,高等院校共有323种专业,其中工科183种,占56.7%。而文科、政法、财经各专业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1947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在大学生总数中占47.6%,1952年降到22.5%,1957年又降到9.6%。

——摘自栾曦栾学钢《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的“苏化”及其利弊分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封建统治者的人才价值取向主要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教育理念及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南京临时政府的办学宗旨以及在教育内容上的进步性。

(4)指出材料四我国调整高等教育的背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我国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有哪些启示。

2017-08-06更新 | 10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天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