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70年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110日,中国派陆征祥、顾维钧等赴欧参加巴黎和会。抵达巴黎之后,顾维钧立即展开对国联的研究,并参与国联盟约的起草和完善工作。中国人民和政府对于中国加入国际联盟给予极大支持。根据国际联盟条约规定,虽然中国未签对德和约,不能立即加入国联,然中国若签对奥和约,仍能成为国联成员。北京政府对此十分重视,910日,我国签订对奥和约,1920110日,凡尔赛条约生效,中国成为国联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国寄望国联来维护弱小国家安全,期盼它成为国际正义的主持者。

——摘编自周乾、陈积敏《论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对国际联盟成立的认识和参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加入国联的原因以及前提条件。

材料二   197110月第26届联大上,以76票赞成,36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法权利。基辛格在回忆录中作了这样描述:“问题的实质在于,友好国家改变了立场。它们当中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它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时,他们害怕投票赞成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性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

——摘编自连海山《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背景。
2 . 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对外交涉事宜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郭嵩焘就任驻英国大使,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和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第一步。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据《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转型》整理

材料二   1949年至1999年世界各大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统计示意图


材料三   1958年,戴高乐着力调整法国对外政策。他说:“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乎整个中国都集合在中国政府之下,它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法国)必须直接听到中国的声音。”1963年10月,戴高乐授权前总理富尔携带他的亲笔信到中国,代表他同中国商谈两国关系。1964年1月27日,中法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张宏毅《现代国际关系发展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及七十年代外交成绩突出的原因。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中法建交的历史背景,并指出中法建交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访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赴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中国员工与当地工人同工同酬,“对等上班”,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 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4 . 从1965年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从49个增加到111个。这一变化的背景 包括
①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②两极格局瓦解,冷战随之结束
③中美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19年是中美两国建交40周年。习近平主席在致特朗普总统的贺信中说,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迅速采取了积极援华抗日的政策,1942年2月上旬,它决定向中国国民党政府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6月初它又与国民党政府签署《中美抵抗侵略互动协定》。该文件规定美国将依据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8.457亿美元的物资。中美还在军事方面实施了合作,由中国军队组成的援缅远征军,在美国史迪威将军的率领下入缅同日军作战。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战的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实施的意义。

材料二 如今,中国的崛起无疑是对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的挑战。对西方而言.这种局面的出现完全出乎预料,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面对。中国太大,无法对它实行孤立;太强,无法进行抑制;太重要,又无法疏远它;其市场太有钱可赚,则更是无法无视。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将会怎样对待这个新崛起的潜在对手?就像美苏关系决定了上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一样,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想来会决定今后半个世纪的格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下)


(2)依据材料,概括出前美国面对中国崛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新关系出现的背景。

材料三 如图是根据美国学者伊罗生《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归纳的近代以来美国对中国总体看法的五个阶段



(3)结合所学知识,试从1949年至今的时间轴上选取任意一个两国关系的发展阶段,仿照前五个阶段命名其阶段特征,并举例加以论证。
2020-01-25更新 | 11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滨海七所重点学校2020年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放到美国全球战略的更大背景中、特别应根据美国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态度来进行考察。尽管在公开场合大讲中国的友谊,但美国政策的长期目标,肯定不是建立在利他主义或依恋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民的感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美国对战后东亚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实际考虑之上……1945年春,海军部长弗雷斯特尔直截了当地询问国防部长史汀生:“我们针对苏联影响远东的政策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对抗这种影响的抗衡者?这个抗衡者是中国还是日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基辛格影响下,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其宗旨是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建立均衡,同时与日本和西欧保持良好关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评析材料中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在那一时期,党大力开展以农业生产为第一位的经济建设,以解决最重要的粮食问题以及“衣服、砂糖、纸张等项日用品的原料即棉、麻、燕、竹等的供给问题”。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934.1部分

材料二   19396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号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饭,穿衣,住屋,用品问题之全部或一部,克服经济困难,以利抗日战争。”自此,大生产运动在各根据地迅速展开。

——崔友平等《百年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创新研究》

材料三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革命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生产运动的意义,并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四项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说明每项成就对于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2023-05-17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基辛格在其著作《论中国》中写道:“对峙对双方都不利,这正是我们去北京的原因。尼克松急切盼望能够将美国人的视线从越南上面转移开来,毛泽东则决心迫使苏联在攻打中国之前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中美双方都明白这次会谈事关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据此可知,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
①美国急欲摆脱越战泥潭
②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④美国彻底放弃敌对中国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5年结束的战争是一场全面战争,它切断了世界历史。欧洲最初挑动暴力,后来又承受暴力,受到极大的创伤,战争从未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表明曾经统治世界的欧洲正在走向没落。

——据【法】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优势地位丧失的原因。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下表为20世纪美国大事年表(部分),列举了若干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20世纪美国大事年表(部分)

年代事件
1900年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10年代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
1920年代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
1930年代
1940年代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
1950年代1950年美国干涉朝鲜内战
1960年代1969年“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实施
1970年代
1980年代1984年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1990年代1992年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互联网)

——整理自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兴盛》


(2)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1930年代和1970年代的美国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021-03-05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中美关系始走向正常化
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②C.①②④D.②③④
2021-03-06更新 | 267次组卷 | 6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