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北宋以来,农村就已经面临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商业发展等较为现实的问题。而至南宋之时,这种社会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人口的增加导致农村耕地不足;土地兼并使得农村财富集中;商业的快速发展,亦会促使物价的变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且使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大,阶层之间的矛盾重重。虽然如此,南宋的农村社会中并非只是充满矛盾的,其中亦有温存的面向。为了缓解这种冲突,农村中的富家在经济上担有较大的责任,而对于较为贫穷的农户,政府对于其给予较多的经济保障。举例而言,租佃制度中,佃户掌握人格上的自主,并且可以通过财富的积累改变自己佃户的身份。政府与富家亦有兴建水利建设之举,以促成农业经营生产。为了改善这种贫富差距过大的现状,其亦通过临时性的救济、长时期的义庄等缓解这种矛盾。

——摘编自学者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依然规定“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1980年春天,“包产到户”的烈火冲决岩石的压迫上升到地面,由暗到明,由少到多,引起全国性的大争论。当时,多数省委不表态,有两个省的书记拍板: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开始搞“包产到户”的干部没有想升官的,都准备被撤职。安徽省委书记万里说:“孩子已生出来了,他妈妈挺高兴,你不报户口,行吗”?国家农委主办的《农村工作通讯》1980年第2期载文批判“包产到户”,文章的标题是《分田单干必须纠正》;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发表了署名文章《“包产到户”不是责任制》。1980531日,针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无疑给亿万农民吃了颗“定心丸”。这对于打破一些人的思想僵化,促进方兴未艾的农村改革,产生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萧冬连《崛起与徘徊——十年农村的回顾与前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农村经济的状况及政府对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遇到的主要障碍及原因,并简要分析邓小平关于包产到户问题的前瞻性谈话的意义。
2022-03-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年起,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执行“一五计划”,贯彻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并举的方针。……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一大批中国过去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开始一个个建立起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

——摘编自罗平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材料二   1953年-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1982-2000年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移动人数(单位:万人)

时期城镇总人口增加数人口移动人数劳动力移动人数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劳动力移动平均人数
1982-1990871565103208814401
1991-1995497939012020780404
1996-20001073210237573220301146

——据《中国统计摘要》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一五计划”期间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概括1953-1956年和1978年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的不同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3 . 有人对1976-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资料的变化制作了如下统计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人口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还贷款交售粮食
1976年19户110人35000斤230斤32元————
1979年20户115人132300斤800斤200多元800元30000元

A.农业生产技术出现极大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解放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上海经济发展遇到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商业服务业在崇尚节俭的社会环境中显得相当萧条。同时内地的经济发展又缺乏技术,缺乏人才,缺乏经验。经陈云同志批准,1956年一企业从上海散到内地。上海约有270多家轻工、纺织工厂,撇往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等省。还有些服装加工饮食服务亚也到内地生根开花,远的到了内蒙古,在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有20多万人支拨外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万多人,熟练技工8万人,还有5万多人的设计、建筑、安装队伍参加重点工程建设,对于内地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摘编自谷牧《谷牧回忆录》

材料二   农村劳动力流向东、中、西部地区的比例

年份东部中部西部
199157.4%26.1%16.5%
199474.5%14.2%11.3%
199670%17.6%12.4%
199882.3%9.4%8.3%
199979.8%10%10.2%

——资料来源:刘文.1991年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分析,南开大学学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五计划期间上海支援外地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农村劳动力流向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其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下表是从《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中选出的1978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流行语介绍流行语的关联词
“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阿崎婆、栗原小卷、田中绢代
“科学的春天”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滋的讲话稿郭沫若、四个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精神枷谈、“左”的错误思想
“改革开放”一个重大决策对内要改革、对外要开放
“伤痕文学”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伤痕文学代表作品
“小岗村”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农村改革
提取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流行语,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多角度论证,表达清晰)
2022-01-19更新 | 182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 历史试题
6 . 据传,武汉一农民家在 1975年、1980年分别贴过年的两副对联。1975年: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缺一(衣)少十(食)。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干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B.人民公社的推行
C.大跃进的开展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7 . 粮食是关注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产量为2000多亿斤,1952年为3000多亿斤,1966年4000亿斤,1984年达到8000亿斤。新中国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
A.土地私有制的推行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供给侧改革的推行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8 . 邓小平在1962年指出:“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包产到户’‘责任到田’等等……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这表明当时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B.“包产到户”已开始有探索
C.农村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改变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推广
9 . 下表中所列文件的出台有利于
时间文件主要内容
2002年《中华人民典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A.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更B.维护农村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
C.土地公有化程度的提高D.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10 . 下面三幅图片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下列哪一项属于在调整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A.农民积极性B.改革的实质C.土地所有制D.土地经营权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