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78年后,安徽滁县地区的左邻右舍在交界地打出了“反对复辟倒退”“抵制安徽的单干风”等大字标语。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安徽(     
A.农民自发调整生产关系B.土地纠纷频发
C.土地私有现象逐渐蔓延D.私营企业崛起
2 . 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之为“两权分离”。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 这一变化(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适应了中国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农民获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D.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展现农村的活力
2020-09-03更新 | 238次组卷 | 18卷引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3 . 1982年1月1日,温州市首家股份合作企业苍南毛纺厂成立。苍南县钱库区李家车村在筹资创办李家车针织厂的基础上,扩大119股,每股出资600元,改名为苍南毛纺厂。其后其他地方也出现类似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开始发展B.国有企业改革正式启动
C.乡镇企业成为农村改革新动向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终结
4 . 1982年,浙江缙云县粮食总产量26060万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收入8109万元,比1978年增加40.5%,多种经营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年收入万元钱、年售粮万斤、年产蚕茧超千斤的先进典型户。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建立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变化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5 . 《管子.治国》有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古往今来,上自政治家,下自普通百姓。为此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的改革分为三大类别: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他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王安石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整个国家才能强盛。他需要人民健康、富足,同时愿意为国家利益服务。

——摘自(加)卜正民主编《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关于“振兴实业”的舆论宣传和为此而着力提倡的国货运动,激励了工商业者投资开办工厂,爱国华侨也竞相归国投资办厂和努力推销国货产品。1915年日本提出阴谋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全国人民更掀起了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一时间人人以国货为荣,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摘自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材料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基本原则,并从富国的角度写出变法期间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标志是什么?写出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创新上“先富带动后富”的举措?
2023-02-20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8年,存在大量盐碱地的鲁西北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广泛种植小麦,但产量很低;到了80年代,当地农民改种棉花后卖给国家换取粮食,因而流传一首民谣:一亩小麦吃不饱,半亩棉花做贡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改变了统购统销政策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中国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D.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2020-10-21更新 | 306次组卷 | 16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7 .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文章,明确指出不能从“队为基础”退回去,搞“分田到组”、“包产到组”。已经发现“分田到组”、“包产到组”的地方,应坚决纠正。这说明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B.围绕农村体制改革出现分歧
C.国家改革开放战略遭到了质疑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8 . 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不单是在农村,甚至从全国范围来看,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大都来自非农业收入。这反映出该阶段(     
A.市场物资丰富多样B.产业结构呈现大调整
C.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所有制改革重心变化
9 . 1979年4月,中共中央批转《关于农村工作问题座谈会纪要》,指出多数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实行“分组作业,小段包工,按定额计酬的办法”。到1980年3月,全国实行包工责任制的核算单位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55.7%,包产到组的生产队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8%。由此推知,当时
A.农村土地所有制完成变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
C.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D.中央酝酿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0 . 有学者指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按人口分到户,农户有偿承包经营。而每户承包土地不足8亩,并按优劣远近搭配。该学者意在强调
A.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可行性B.兼顾农民利益的重要性
C.确保农业经济政策的稳定性D.深化农业改革的必要性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