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详实的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三、……一枝独秀   ◎开拓市场经济的先锋   ◎黄金时代的来临   ◎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
四、人民公社:告别历史   ◎风暴骤来   ◎公社病大流行   ◎悄然退场
五、……   ◎厂长(经理)负责制   ◎股份制试点:北京天桥首开先河
A.《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B.《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
C.《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D.《迎风破浪——1992年的中国》
2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张掖是传统农业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1956年,以小麦平均亩产188公斤的生产水平成为全国9个小麦高产县之一,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蔬菜生产基地。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正规化发展轨道,农业生产力快速提高,农村由全面贫困发展到解决温饱,乃至全面实现小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1978年—2017年,张掖市农业增加值由1.22亿元增加为101.16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5.49%,农、林、牧结构由72118调整为74.51.224.3,畜牧业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农作物播种面积由228.95万亩增加为433.44万亩,粮食总产量由4.44亿公斤增加为13.76亿公斤,年均增长2.94%。使粮食生产基地和养殖基地的基础地位越加牢固,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产品保障供给,调节和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张掖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摘编自张掖市统计局《改革开放四十年张掖市社会经济发展综述》


结合甘肃省张掖市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的历史是一部“改革史”。
2021-10-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土地政策简表(部分)

时期相关政策内容概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双减双交”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保护富农,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业合作化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公社化把农业合作社转化成为既有农业又有工业的基层单位—公社
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承包国家或集体土地,缴纳一定税额,自负盈亏
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家庭保留土地承办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中至少一个历史时期的士地政策展开,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明确指出历史时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4 .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着灯这首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民谣反映了当时
A.经营和分配方式的变化B.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C.农村生产力的巨大飞跃D.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2021-09-06更新 | 369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高台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追求民生幸福是千百年来先进中国人的共同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欧、美为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

材料二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和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的取消,市场逐步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绝大部分的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定价……改革开放前,农村住的是土坯房茅草屋,走的是窄小的土路,烧的是柴草,满村到处是草垛,多数村没通电、没通公路,到下雨天就成烂泥路,出门路也难行。改革开放三十二年来,现在的房子大部分都是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了,部分住进了楼房,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现在宽阔的沙石路、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烧的是沼气、煤气、液化气等。大部分村建设了娱乐场所,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据《喜看四川改革开放大变化》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实施民生主义的目的和具体措施。20世纪20年代,其民生主义在内容上有哪些新发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四川农村变化发展的制度原因。
(3)从重视民生发展的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过渡时期,为实现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所做出的努力。
6 . 下表为1978~1986年农村劳动力从业人数统计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年份农村劳动力总数(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作物种植业人数(万人)
197831348.525677.5
198032505.926672.6
198234533.326155.5
198436623.825496.9
198638782.425365.8

A.人口总量不断上涨B.农业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C.产业结构发展失调D.农村劳动力转移日益加速
7 . 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出台文件规定家庭专业户、个体经营户,雇工不能超过8个,超过8个就是对工人的剥削,就要限制。1987年中央发布了文件,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制,提出“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这一变化反映了
A.私营经济的发展受限B.国家鼓励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发展理念的进步D.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
8 . 学者宋圭武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B.小岗村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决定
C.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
D.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9 .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这种变化
A.为城市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缓解了城市商品粮紧张问题
C.改变了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形式D.有利于农村改革探索的深入
10 . 有学者指出,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按人口分到户,农户有偿承包经营。而每户承包土地不足8亩,并按优劣远近搭配。该学者意在强调
A.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可行性B.兼顾农民利益的重要性
C.确保农业经济政策的稳定性D.深化农业改革的必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