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
①农业合作化
②人民公社化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2 .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
A.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C.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
3 .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6-12-12更新 | 1186次组卷 | 18卷引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1981年10月,承包了28亩棉田喜获丰收的山东高唐县农民王本跃夫妇赶着大车售新棉,当时他所处的情形有
A.他联合部分农户组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B.他被定性为走资本主义道路
C.他承包的土地被收回集体经营D.高唐县推广“包产到户”
5 . 新中国各个阶段,农业发展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农业生产合作社(本章程所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劳动农民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
第二条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1956年6月)


材料二民工队来买菜的人说,村里的红薯已经吃光了,刘引芝的父亲死了。肿病——劳动过度,营养不良。缝纫室的哥嫂同时死亡,也是肿病。1959年旱灾,1960年春夏,该还有多少人死亡呢?(1959年11月4日)。
劳动队真是天堂。徐从周的孩子在这里吃了晚早二顿稀饭,欢喜得不得了。徐从周是在避难所里。我对他说,现若他仍在农村,目击心伤,如何过去?(1959年11月4日)

                                                                              ——顾准《商城日记》节选


材料三18个“带头人”按下红手印的1978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仅仅22元,第二年跃升为400元,一举脱贫,从此与温饱相伴。从那以后,小岗村人均收入的增长相对缓慢,1993年约为1100元。……性格开朗的关友江对记者说起了顺口溜:“一年超越温饱线,二十年没过富裕坎。”

——《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1经济参考报)


(1)据材料一,概括高级农业合作社的特点,并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积极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1978年后,农民迅速实现温饱的主要途径。为加快农村“富裕”,还有哪些措施可行?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材料二   


材料三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四   中国部分年份经济发展指标简表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城镇人口(亿)上网用户总教(万)恩格尔系数(%)
1978年3624.11.757.5
2001年959334.56680041.9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作出了哪些决策使中国经济“重新焕发生机”?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为搞活经济而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7 . 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①全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 ②全国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 ③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 年产粮6.70亿公斤;1982 年产粮7.15亿公斤。
——摘自人教版高中《 历史》 必修二教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造成了什么危害?
(2)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当时农村实行的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
(3)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8 . 1985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其主要目的在于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C.推动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9 .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中,明确规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
C.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D.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
10 . 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
A.土地改革B.实施“一五”计划
C.农业合作化运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