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1 .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下列对小岗村改革的影响分析有误的是(  )
A.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农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D.个体小农经济彻底消失
2 . 安徽凤阳农民的流行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①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土地经营体制变革给农村注入活力
③说明农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④表达了农民对当时农村改革的拥护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指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 .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其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农村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因为国家
A.大力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B.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13高一下·广西柳州·阶段练习
5 . “它通过渐进式的改革,对原来僵化的农业经济体制实行了自我完善,使之变为新型的农业体制,使亿万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评论的是(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 . 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荒的农民,借助一盏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小岗村的做法
A.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确定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C.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D.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7 .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农作物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
A.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用权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8 . 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2017-08-06更新 | 576次组卷 | 27卷引用:新疆巴音郭楞州第一中学等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10 .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认为对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