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
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得出我国人口迁移的某种趋势,并展开论述。(要求:信息源自材料,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②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③第三阶段为1985年到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你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3 . 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如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A.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B.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D.市场调节发挥了主导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一直都是相辅相威、互相促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逐渐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为3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政策,工业化初期规定在土地归农户所有前提下施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济,农业发展目标是恢复农业生产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实行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目标是积累原始资本;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等,实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和多元经营,农业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保障食品安全。

——摘编叶伟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投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材料二   如图是1949-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不包含港澳台地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国家工业化三个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2018年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并分别说明原因。
2023-11-1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下表为1978-1980年,《人民日报》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报道统计。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年份包产到户大包干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总计
197851239107359
1979215249161488
1980543219092404

① 1978年以后,相关报道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②“包产到户”揭示出农民获得的是土地所有权
③“按劳分配”高频出现凸显了此制度的优越性
④“多劳多得”针对的是“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3-01-0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乡镇企业是由社队企业发展而来的,萌芽于建国初期的农村副业和手工业。1984年,中央4号文件正式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概念,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逐新路,深刻改变了农村的经济格局。乡镇企业的“新”主要指(     
A.引领土地所有制改革的方向B.开启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先河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趋势D.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7 . 阅读材料

材料一: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城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邮《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1218日)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的反动阶级及其外国的主子们长期盘踞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使得城市中的反动势力十分强大。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使得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虽然市民比较普遍,但生产和经营基本都以家庭为主,思想极其狭隘。革命要想发展,必需重视对落后的农村的改造,必需充分团结好农民阶级。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材料二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及开辟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并概括其阶段性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初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域,特别是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更是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在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之下,苏松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棉纺织业内部显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大量棉布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棉纺织业的发展也给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明中叶之后大量棉业市镇的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是应该看到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而它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出现的新兴因子难以继续拓展。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配备水平有很大进步,农业机械总动力从以前的不足1亿千瓦提高到现在10多亿千瓦;联合收获机数量从1.9万台提高到190多万台,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能力显著提高。在智能农机装备上,中国建立了农机北斗导航与智能测控信息应用平台,研发应用了智能LED植物工厂技术,创制了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与装备,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快速提高,保证了国家粮食供给,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摘编自何璇《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条件及其意义。
2022-03-25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舒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为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的局部内容摘选,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这反映出(     
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你是否同意“农民的孩子应该以种田为本”很赞同比较赞同说不准不太赞同很不赞同
2.9%4.3%8.2%23.0%61.1%
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如果有机会重做选择,你将选择经商去乡镇企业工作读书上大学去大城市打工继续种田
35.2%14.1%31.8%2.7%8.5%

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已实现B.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D.民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2023-01-18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艺术班)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