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关于农民土地问题,苏联新经济政策在坚持土地国有前提下农民可以自行选择具体的使用形式,新中国在土地公有基础上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自主权。这说明
A.各国普遍实施土地公有B.民生问题关乎社会发展
C.国情差异影响政策效果D.中苏治国理念基本一致
2 . “离村不离乡,离村不离土。忙时种庄稼,闲时把工务。忙闲巧安排,农工两不误。”这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传唱一时的民谣反映了
A.农村改革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时期B.农民获得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C.人民公社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D.城乡二元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3 . 1983年,黑龙江农业获得空前的大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50亿公斤,比上年增加35亿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16亿元,社员人均收入313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主要得益于
A.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B.包产到户的推广
C.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D.企业自主权扩大
4 . 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021-12-27更新 | 4882次组卷 | 43卷引用:2022年重庆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5 . 由于生产活动不再是农民追求和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自主性活动,以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农民的意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农民的正当利益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农业生产经营的成效受到极大影响。因此,新时期在农村
A.推行包产到户B.发展乡镇企业C.重建乡镇政府D.坚持土地公有
2021-12-03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6 . 以下两幅图片分别记录了1952年农民参加发地照典礼大会和1978年农民领取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合同的重要历史事件,两则事件共同反映出的历史主题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土地经营方式的创新
C.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D.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2021-11-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作为“发财致富”符号的“万元户”,在1980年还是特例,只有短短三四年,到了1984年就迅速到达峰值,仅仅《人民日报》年使用量就达113词次,平均每三天就会有1词次,是前年的4倍。这反映出
A.党报成为政策宣传的主阵地B.体制变革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C.经济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D.国企全面改革改善了职工生活
8 . 20世纪70年代末,一些人认为责任制只是包干到户一种形式,包干到户就是“土地还家”、“平分集体财产、分田单干”这一看法(     
A.肯定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B.主张恢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C.否定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必要性D.忽视了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的事实
9 . 农村人民公社既是一种经济组织,也是一种政权机构。1978年以后中国农村普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事实上消解了人民公社的经济职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决定在农村设立乡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后,人民公社遂告解体。由此可知
A.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政治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发展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2021-05-25更新 | 811次组卷 | 9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79年,中共中央提出对贫困地区的粮食、棉花、油料、畜产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提高收购价格,给予贫困地区1至5年的农业税减免,对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小企业、个体商贩等均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等优惠,由此可见
A.党和政府的扶贫方略趋于成熟B.扶贫工作与农村改革同步进行
C.非公经济率先在贫困地区试点D.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2021-05-14更新 | 800次组卷 | 16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