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1978~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状况与相对比率变动如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是经济体制改革重心B.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C.计划经济束缚了农村发展D.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
2 . 20世纪80年代,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被废除,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取代了集体统一生产和经营;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取代了单一公有制,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大为松弛,小城镇化和农民异地流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这些措施
A.使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必要的资金
C.解放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D.彻底改变了城乡经济的二元体制
2020-09-22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3 .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
A.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2020-07-11更新 | 5563次组卷 | 82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能够反映出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1971-1975年4.0%
1958-1962年4.31976-1980年5.1%
1963-1965年11.1%1981-1985年8.1%
1966-1970年3.9%

A.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加快B.两次显著增长均得益于生产关系调整
C.社会动乱对经济领域冲击不大D.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尤其突出
5 .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B.实现了农业向保障功能转变
C.结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发展了农村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
2020-02-11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2019-08-14更新 | 2724次组卷 | 4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集中训练(四)
7 . 1984年,中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同时允许承包土地的有偿转让。这一举措
A.促进和稳定了联产承包责任制
B.鼓励农民投资土地以加速土地流转
C.利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D.表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8 . 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原有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经济组织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以及政社不分等都无法赋予商品生产者应有的地位和活力。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
A.各地相继撤乡设镇,发展城镇经济
B.加强法制教育,提升干部管理水平
C.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和村委会
D.推广土地流转承包,实行村民自治
2019-05-08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土地细碎化对农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负面作用。如果为了达到粮食生产的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目的而片面地强调整合土地,降低细碎化水平,结果往往是违背了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家庭经营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规模经营
C.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D.推行土地流转违背了经济规律
10 .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A
A.保护了农民利益B.改变了经营方式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