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3 道试题
1 . 经济改革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富强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年实践,使我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结局,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千到户。
1980年中央决定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沿江城市和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走出去”战略。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由 1978 年的 1 400 多亿美元,提高到 2004 年的 1.65 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从 1978 年到 2004 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 WTO 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 1.2 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四个经济特区。根据材料一概括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并分析对外开放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农村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创新。并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加入WTO的影响。
2023-06-0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材料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一中三个峰值出现的重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
2023-09-27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定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玉米。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比中国改革起步晚,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吸取中国的经验,仍受制于传统社会主义理念,其出发点是反对私有制,反对市场经济,仍在完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仍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并没有超出当年改革的范畴,用国家订货代替国家计划实质未变。

——摘编自左凤荣《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主要原因的思考》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20世纪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21年前后苏俄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严重缺陷。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的特征。
2023-06-1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3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第五十卷

材料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而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

——摘编自余章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危机问题探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的态度,说明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段中国、苏联两国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农业改革的认识。
2023-09-21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时,90岁高龄的申纪兰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授“共和国勋章”,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见证了共和国的奋斗和发展。2020年6月28日,申纪兰逝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年10月1日,申纪兰组织妇女穿新衣、扭秧歌,欢庆新中国成立。1954年,她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进京参会,审议表决宪法。这一年,她带领西沟农业合作社里的妇女开展劳动竞赛。这一年,她们造林490亩,耢耙地100多亩……西沟的“半边天”以其奋斗和勤劳而红遍了中国。

她是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说:“我的户口在农村,我的单位在西沟,我的身份是党员,我的级别是农民。”从1993年的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2020年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她递交了490余件议案,个人领写80余件,始终情系“三农”。这也应了她在80年代所说的“不让群众富起来,我就不是人民代表”。

1983年,她在西沟推行承包制,她上省里找钱,创办利润丰厚的钛合金厂。因污染而被环保部门下令关停时,她在老百姓的哭声中给钛合金厂贴上封条,并说:“咱西沟人要听党话,跟党走。”后来,西沟陆续建起了香菇大棚,引进了光伏发电。她89岁时还站在广场上为西沟的“生榨沙棘露”做宣传。她坚信勤劳致富,一直种地打粮,获得“共和国勋章”那一年的秋收季节,她照旧拿着镰刀下地……

——摘编自葛水平《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走了——追忆申纪兰》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申纪兰20世纪50年代的政治、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共和国相关制度,概括这两项制度共同表征的社会转变趋势。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在申纪兰要“让群众富起来”的年代,共和国行进在怎样的时代?概述她在这个时代为“让群众富起来”而奋斗的事迹。
(3)根据材料,尝试撰写申纪兰荣获“共和国勋章”的颁奖词。(要求:至少两个角度)
6 . 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关注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

材料二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居奇。市场粮价大幅上涨,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根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来被称为“统购统销”。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材料一中的“白色政权”和第一个“红色政权的区域”分别是什么?指出中国共产党由此开辟出怎样的革命新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原因。
2023-05-1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②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③第三阶段为1985年到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3)你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还在军事革命胜利在望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三项外交方针。第一是“①____”,就是不承认旧政府同外国政府所建立的外交方针以及所缔结的一切条约,任何国家必须在尊重中国领土和断绝与国民党政权外交来往的基础上,重新与新政府进行建交谈判。第二是“②____”,就是不急于取得资本主义各国的外交承认,要争取在肃清一切内外威胁和各种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及影响后,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谈建交的方针……三是“一边倒”,……促使新中国采取如此彻底的革命外交的方针的,根本上在于共产党人有着完全不同于国民党人的意识形态……中国的外交选择,带有鲜明的阶级革命的色彩,即使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也是不可避免的。

——杨奎松《在毛泽东“革命外交”的背后》

材料二   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从网上搜集到了以下图片:《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签订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试点的报道》、《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

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①②所对应的外交方针,并概括建国初所取得的重要外交成就。
(2)根据材料二,我国为搞活经济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2023-05-11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粮食是战略资源,粮食流通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1979年,国家将小麦、稻谷、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六种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86%1982年,在坚持统购统销前提下,国家统购的一、二类农副产品由1981年的113种减少到60种。1983年,除少数重要农副产品外,允许多渠道经营粮食。国营商业积极开展议购议销业务,参与市场调节;供销社可以灵活购销;农民完成统购任务后,可以进城经营。这一阶段改革,粮食流通由计划向计划市场相结合的调节转变,但受计划经济影响,尚未触及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市场作用十分有限。农村改革和国家提高粮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短缺状况逐步改善,为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80年代初我国粮食流通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80年代初的粮食流通改革。
2023-07-10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德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农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是实业救国的开篇之作,在中国近代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生纱厂创办后首先面临解决原料问题。他广泛动员城郊农民种植棉花仍不能满足工厂生产需要,张謇把眼光投向了海安东北部的围垦区。《海安县志》有这样一段明确的记载:民国初年,南通实业家张謇在李堡、角斜地区创办大赉(lài)公司,从启东、海门等地招雇农业工人在腰灶河以东至角斜场一带,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为大生纱厂提供原料……”民国四年(19154月,张謇、张詧(张謇三哥)等成立大赉股份有限公司。大赉公司业务以种植开发农桑、棉花等当时外贸、内需紧俏经济农作物为主,公司集股章程提出:合资本之力,齐民扩业;一为国家增岁入之资,收本富之利;一务使公司获最优之利,庶他州县易于兴起。大生纱厂入股,当地实业银行,几以全部股本,经营垦植。鉴于当时日本棉商成为大生纱厂竞购的强劲对手,威胁着大生的原料供应乃至企业的发展。张謇主张农产之重要,无过于棉”“广植棉产,以厚纱厂自助之力。建议久荒之地,听绅民召佃开垦,成集公司用机器垦种。……国人能为地主而资力不足,外国人有资力,又有技术,而不能为地主,非合并而利用之,无以收化荒成熟之效,但须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

——摘编自王其银《张骞创办大赉公司的历史影响》等

材料二 国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一直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逐渐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迈进。根据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为3个阶段,即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根据当时的农业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农业政策,工业化初期规定在土地归农户所有前提下施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合作经济,农业发展目标是恢复农业生产;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在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实行集体所有制下的集体经营,目标是积累原始资本;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等,实行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双层经营和多元经营,农业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保障食品安全。

——摘编叶伟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政策对农业投资的影响及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赉公司的经营方式及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意义。
2023-04-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