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1年春开始,广大干部群众突破“禁区”,包产到户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广大农村冒了出来。最先开始包产到户实验的是安徽省。在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的支持下,到196110月中旬,安徽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此外,湖南、河南、浙江、贵州、陕西、甘肃、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湖北、河北、山东等省,也仿效安徽办法,推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据统计,各地陆续发生的不同形式的包产到户或单干,约占全国生产队总数的20%左右。这次实验到1964年春结束,历时约三年。对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李杏、高其荣<20世纪60年代初期包产到户的历史定位》

材料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摘编自马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60年代初包产到户实行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的原因。
2021-04-24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名退休干部的账本张心侠老人是一名离休干部,1949年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今年89岁的他居住在济南市市中区的卧龙社区。从1977年开始,他就记录家庭收支账目,这一记就是40多年。

他的家庭账本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家庭收入;另一部分是支出。

从家庭账本可以看出,1976年,他家全年收入是2000元;1980年,全家收入是3053元。如今,他全家的收入比40年前增长了136倍……张心侠说:“以前,大部分家庭买一台大件家用电器要攒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而且还要有票证才能买得到。”根据账本的记录,张心侠家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19803月购买的,第一台电风扇是19806月买的,第一台空调19956月买的……上个世纪60年代,他虽没有记生活账,但清楚地记得,那时家里的收入主要用在一家人的吃饭上,恩格尔系数在80%左右。“以前,大家工资不高,食品、蔬菜、水果在市场上很少,吃饭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张心侠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他家的恩格尔系数降到10%左右,近几年都在10%以下。

——摘编自中国网《家庭账本的40年·记录改革开放民生巨变》


从张心侠老人的家庭账本中提取一个生活片段,指出它所反映的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简要概括所提取的生活片段及史实,对史实的说明要准确全面。)
2021-08-0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经济自战国以后,一直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统治地位。


材料二


1865年英国在上海创办的耶松船厂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


荣氏家族的保兴面粉厂                  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
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

材料四 下图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十六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并概括与此发展状况相关的农村政策。
(4)从材料四看,安徽省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有58%的人认为:总体来看是好的,但也存在很多问题。结合你的理解,针对这一结果分别说明理由。
2021-07-29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本年(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7.2亿元,比1949年增长77.5%,较历史最高水平的1936年增长20%,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钢的产量为134.9万吨,粮食的产量为3088亿斤,棉花的产量为2607万担。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为183.7亿元,支出为176亿元。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长60%—120%,农民的收入也增长30%以上,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五十年大事记》

材料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大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干到户。
1980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
1997中共十五大提出“走出去"战略。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我国1952年底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概述党和国家为促使该经济状况出现所采取的具体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制度创新。
5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来,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进行调整,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

材料一   片段一1958830日全区召开了群众大会,宣布路井人民公社正式成立了。刚成立的路井公社包括原来的前进社、新生社、卓立社、晨钟社、友好社、路井社等12个高级农业社。

片段二1960年10月12日晚上,我万般无奈地从黑地里走到街上公社的面粉厂找到了新主任,买了25斤麦子麸皮,带回家来,好拌茱疙瘩。我想,有一点几粮,也许就饿不死。

片段三1982年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

——侯永禄《农民日记》

材料二   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1)据片段一,概括指出该阶段农村经济体制的特点,并分析说明该体制与片段二所反映现象之间的关系。片段三中的农村经济体制与片段一中的经济体制相比有哪些改变?
(2)结合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观点加以说明。
2021-04-2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旧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解放后,投机资本疯狂操纵黄金、银元,在私营百货公司的带动下,几乎所有私营商店的产品都以银元标价。同时投机资本势力还掀起一股物价飞涨的浪潮,天津、上海带头,华中、西北跟进,波及全国,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据程中原、夏杏珍《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

材料二   下表为《中国青年报》“建国60周年特别报道”中《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期主题词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赶超英国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新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采取的重大举措。“六五”计划期间,我们是怎样“走向”改革开放的?
7 . 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其实并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革命是什么内容,却认为社会革命就是他所谓平均地权。当时他所说的平均地权,意思是首先由国家核定土地的价格,以后在地价上涨时,国家仍按原定的较低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因此,这也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因此这个纲领实际上是要打碎封建主义的枷锁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纲领。由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恰恰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第一,它的发生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在1926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第三,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105日)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原因及其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
2021-01-3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有效克服危机尚需时日,这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仍将继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必须着眼在国内寻求一个实际能够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有效方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32年到1939年,美国小麦、玉米、燕麦等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每蒲式尔28.5美分增加到52.3美分,棉花价格从每磅6.52美分增加至9.09美分,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390亿美元增加至660亿美元。

——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材料二   罗斯福政府是公开声明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为了维护它,就要改革它。农业新政就是这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改革是一种农业资本主义结构改革,而非革命性改革。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四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我国现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能过多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是要走出一条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徐记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的目的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改革方面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比材料三和四,中国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的时期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这次改革由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形成了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广泛推行,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编自张海荣《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历史变迁》等


材料三中国对外开放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980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4开放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1985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首批14个沿边开放城市陆续获批

——据《中国对外开放40年》编制


(1)指出材料一中“这次会议”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条件各异的合作社合到一起,财产全部上交,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归集体所有,家庭副业、小商小贩、集市贸易等被取消。

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以生产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家庭副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把土地包给社员,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在分配方式上实行直接联产计酬,即“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乡镇企业是多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柱,是广大农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在分配方式和经营方式上发生的变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我国农村变革产生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