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改革须从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情况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计划经济条件下,虽然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不可行。……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在1956年全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已经发现问题,也曾做过放权让利的努力,但效果不好。邓小平1978年领导的经济改革开始打破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渐建立一种新的机制,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王浩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图中数据变化的农业政策因素是什么?并简述该政策推行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在该机制方面的理论贡献。
2 . 1984年打破了非旅游部门不得办旅游的局面,1988年确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原则。1994年国家旅游局进一步向地方下放旅行社审批权限、旅游涉外饭店星级评定权限。这些变化旨在
A.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B.改革传统管理制度
C.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D.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3 . 下图为1978-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注:城镇居民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百农村居民使用人均纯收入。以农村人均纯收入为1进行比较)。其中1984-1994年城乡收入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B.农村政策发生重大调整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D.对外开放继续走向深入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父”瓦特                            “发明大王”爱迪生

材料二   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评论到: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却把这儿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材料三   1956年3月31 日,安徽省私营工业中,实行公私合营的已达到全省10 人以上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1%;10 人以下的私营工业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私营商业中,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达到私营商业总户数的76.9%。私营交通运输业中,汽车、轮船已全部公私合营。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划资本家7241 人,其中工业资本家及其代理人3506 人。对资本家的代表人物安排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级工商业联合委员会的567 人。由于缺乏经验,在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曾发生盲目并厂并店、实行固定工资、不适当地改变原来某些经营制度等混乱现象。

材料四   1985年2月4 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暂行规定》。提出:加快推行厂长负责制,实行目标管理;搞活企业主要面向内部,向经营型、开拓型转变,在企业内部继续推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经济责任制;扩大横向经济联系。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的图片,分析他们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贡献使人类社会进入什么时代?分别对世界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托克维尔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什么方式?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通过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5 . 1978-1993年间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指数变化表

注:“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中国出口商品比重与世界出口商品平均比重的比值。比值大于1,表示国际竞争力具有优势;比值小于1,则表示竞争力相对较弱。
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出,当时我国
A.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B.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
6 . 下图所示为1978~2007年间我国城乡收入比的变化(注:在城乡收入比中,农村居民收入=1)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A.1978~1984年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
B.1985~1994年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乡收入比不断扩大
C.1995~1997年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乡收入比在下降
D.1998~2007年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
2019-03-06更新 | 637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8 .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前夕,紫砂行业衰落。建国后紫砂壶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阶段紫砂壶生产状况
1955年—20世纪70年代末1955年,“宜兴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1959年,国营“宜兴紫砂厂”建立。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初,民营紫砂厂陆续建立,1998年,国营“宜兴紫砂厂”改制为民营,紫砂陶匠和私人工作坊涌现。


从所有制变化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宜兴紫砂壶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19-03-21更新 | 391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2018-11-07更新 | 1970次组卷 | 23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变化”实际上是基于港口管理体制突破了
A.“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模式
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模式
C.“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
D.“自主经营,简政放权”的模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