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3 道试题
1 . 1992年,陕西省政府开始实行国企“破三铁”行动,一是通过建立劳动合同制破除“铁饭碗”,二是通过建立干部聘任制破除“铁交椅”,三是通过建立技能岗位工资制破除“铁工资”。这次行动
A.增强了国企的经营活力B.改变了国企所有权性质
C.优化了国企的产业结构D.消除了国企发展的障碍
2 . 下表为《现代汉语词典》不同版本收录的经济部分新词汇,它从侧面反映和记录了不同时代的变迁。这些新词汇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年代及版次收录的经济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形成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开展D.单一公有制的逐渐确立
3 . 1978年至1992年历次重要经济会议中,我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表述经历了如下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978年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缺陷
1981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90年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改革的初衷是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80年代对改革路径已形成清晰认识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逐渐明确
D.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2021-05-23更新 | 332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982年,深圳政府率先实行价格闯关,调高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扩大差价,对企业下放定价权和实行一定幅度的浮动价格。这项制度
A.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全面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改变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
D.打破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束缚
5 .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记载,1989年下半年,全国个体户注册数减少300万户,私营企业从20万家下降到9.06万家,减少一半多。其中很多是主动地把工厂交给了“集体”。这说明
A.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B.私营经济受对外开放冲击
C.经济改革迫切须解放思想D.城市的经济改革亟待开展
6 . 1978年至1984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的总产量分别增长33.6%、188.8%、128.2%;农业总产值增长118%;农民人均年实际收入增长15. 1%,是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B.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D.土地所有制性质变动
7 . 1985年,上海延中实业发行股票,当时有很多上海市民认购。但一年多以后,很多上海市民发现,这些想象中的“活投资”变成了“死储蓄”,就像有了女儿不能出嫁,有了儿子不能娶媳妇一样,砸在了手里。这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受阻B.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C.股民对股票交易的期望过高D.国家禁止私人资本入市场
8 . 我国先后出现了三次大规模创业浪潮,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异军突起;20世纪90年代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员“下海”经商;2014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浪潮。材料反映出
A.改革开放释放了社会活力B.城乡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C.国有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
9 . 据统计,1979年至1984年,广东全省“三资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的合称)实际利用外资占所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由34%上升到84%,其中,仅1984年,广东签订的“三资企业”合同就高达1105宗。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广东
A.政府投资逐步增加B.经济体制改革领先全国
C.发展模式取得突破D.城市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的办法,于是粮票出现了。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1955年10月,实行粮食以人定量供应后,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俗称满天飞。后来每个省有了自己的省粮票,俗称吃遍省,密某些市还有自己的市粮票,俗称本地吃。之后,食用油票、布票也相继面世。全国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较大的矿厂、学校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从1958年春节开始,对猪肉、牛羊肉、鲜蛋、红糖、白糖、粉丝等八种副食品实现了凭票定量供应。从此,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极为少见。城镇粮食的凭证定量供应始于1955年,国家规定居民口粮按照劳动差别、年龄大小及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习惯,确定9个等级的供应标准。在这种物资奇缺的时期,被称为宝中之宝的粮食,以这种方式被国家严格控制。

——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票证”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史料选取恰当,史论结合,围绕论题展开叙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