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2 道试题
1 . 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其中的“血路”是指
A.率先建立经济特区B.率先实行改革开放
C.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D.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 下列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材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的是
A.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说:“浦东是我去过的地方中最令人钦佩的地方之一,想象不到的成功。”
B.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C.“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举动”
D.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2021-08-3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3 . 用“春天”形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A.浦东地区开放,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B.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兄妹聚在一块小田里精耕细作
C.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温州市,有各地客商、民工去匆匆
2021-08-2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重点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得到了长三角周边省市的大力支持,客观上也为长三角等周边地区提供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新的平台,长三角崛起了迅速发展的城市群,长江流域各省市都跨人了高速增长的行列。这说明浦东的开发开放
A.发挥了窗口的引领作用B.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活力
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D.实现了重大的战略定位
2021-06-17更新 | 243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5 . 面对东欧剧变带来的严重影响,中国要向何处去备受世人关注,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则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宣言书。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赵启正说:“要站在地球仪旁来思考浦东的开发。”这说明,浦东的开发开放
A.是为了扭转东欧剧变带来的不利局面B.能够有效地带动“长江经济带”飞速发展
C.肩负着重塑中国形象的伟大历史使命D.是应对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重大举措
6 . 有学者指出,这一战略决策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由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现诸如“排头兵”“窗口”“试验场”“先行者”等表述,在促进我国改革和开放两个“主攻方向”上的历史贡献都是巨大的。“这一战略决策”是指
A.经济特区的设立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经济开放区的开辟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

材料二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
(2)“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2021-06-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渐(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材料二   1872年,近代实业家陈启沅在广东简村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

——《南海县志》

材料三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1)材料一反映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近代我国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当时我国商品“行销于欧美两洲”的兴盛局面不会持久的根源是什么?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并说明开放有何积极意义?
9 . 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做出创办经济特区的英明决策,通过经济特区来观察世界和了解世界,发挥经济特区的“试验田”功能进行试验,待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这说明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目的是
A.追求特区自身的发展B.探索新型经济建设体制
C.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D.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特区是个窗口……从(经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经济)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对外影响。

——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1984224

材料二 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央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目的何在?
2021-05-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加强班)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