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从1990年到2014年,浦东经济总量增长118倍,财政总收入增长290倍,地区生产总值7110亿元,税收总额2438亿元,进出口总额2679亿美元。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优良的地理位B.先进的科学技术
C.深厚的经济基础D.中央的政策支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1979一1983年间,中央采取了建立经济特区、在税收和进口关税给予外资优惠、允许地方政府洽谈外国投资事宜等一系列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措施。这些措施
A.根除了苏联模式中的僵化部分
B.巩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主导地位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放后的深圳,1984年共与客商签订885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51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与此同时,深圳人口激增,到1983年底就从原来的2万增至30万,蔬菜供应空前紧张。当时国家统一定价青菜0.05元/斤,深圳种菜成本是0.3元/斤。后来开放市场,让市场决定菜价,菜价飙升至1.2元/斤,后稳定在0.4元/斤。

——摘编自《深圳口述史》


(1)结合所学,写出除深圳外的经济特区二例。根据材料一,概括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

材料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


(2)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说明“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
4 .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C.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5 . 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5个城市,不久又批准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遍布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13个内陆边境城市逐步开放。这些举措
A.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B.弱化了对地方的管理
C.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D.深化了我国对外开放
6 . “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将东北地区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将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影响这两次决策的共同因素是
A.苏联对我国的积极援助
B.国内阶级矛盾的发展变化
C.对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
D.便于接受国外资金和技术
7 . 2012年12月7日,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抵达深圳开启视察之旅,随后他还走完珠海、广州、顺德、南海等珠三角城市。由于行程相似,各界遂将此行描述为再走20年前的邓小平“南巡”之路。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
B.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C.深圳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D.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8 . 1990年4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和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这一举措
A.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
B.为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作了奠基
C.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要求
9 . 1978年,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建议:要根治深圳乃至广东大量农民偷渡香港的问题,可以在毗邻香港的深圳搞出口加工基地,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解决就业、发展经济。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的积极回应,由此直接促成了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C.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0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图所示地区的开放举措有

①设立经济特区 ②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③设置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浦东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