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48年到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提供了大约131亿美元的“援助”,受援助国GDP从1948年到1952年底增长了25%。但马歇尔计划把苏联与东欧排除在外,受援国需要承担经济和政治义务,例如部分工业发展接受美国监督;受援国必须放弃工业国有化等。其“援助”手段确定了美元的结算单位,打破了西欧各国的贸易关税壁垒,更削弱了意大利和法国共产主义的影响,稳定了政权,但是西欧获得发展后,对美国的离心倾向反而增强。

——摘编自李申《杜鲁门主义的续篇》等

材料二   “一带一路”在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趋势中应运而生,是时代的新生儿……“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超越意识形态樊篱,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马歇尔计划”看上去是一个经济救助计划,其最终目的却在于大国争霸。“一带一路”遵循平等,追求互利。新时期,“一带一路”的精髓恰恰在于弘扬平等互利的好传统,坚持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好做法,追求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好效果。“一带一路”奉行自愿平等参与的原则,沿线各国完全根据本国利益参与进来。

——摘编自人民日报《“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根本差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歇尔计划对战后欧洲发展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马歇尔计划相比,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 . 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材料二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2017-08-04更新 | 3593次组卷 | 35卷引用:河南范县第一中学2019届文科综合模拟试卷(三)历史试题

3 . 近代的中国,由于闭关锁国被迫走向对外开放,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自强道路上苦苦探索。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华民族正在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

材料二

诸欧治之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千古,横被全球。

——康有为

材料三

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首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正是迈着这样的脚步,靠着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开辟出联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中方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我们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世纪上半叶中西方社会经济态势。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阐述“一带一路”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7-07-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下期高一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西欧不同,中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农业社会,从来没有出现贸易立国的时期,尽管很早就有与海外的商业往来,却没有成长为推动新兴经济部门的发展并动摇旧经济结构的力量。古代海外贸易的基础及主要内容是丝绵织品及各种土特产。中国在这方面是有有利条件的,宋元至明初与海外的贸易往来规模也相当可观,……然而中国终究由于缺乏内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商业化的海外贸易活动达不到应有的高度。…中外学者一般认为明中叶以后就衰落了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中国的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其中以茶叶、生丝为大宗。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茶叶占49.33%,生丝占36.48%;1883年茶叶占43.70%,生丝占24.88%;1893年茶叶占23.71%,生丝占22.11%。……在出口总计中,如1873年工业品占8.97%,丝织品占3.14%;1883年工业品占18.23%,丝织品占6.67%;1893年工业品占20.45%,丝织品占7.53%

——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20世纪70—90年代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人民币(亿元)
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差额
1978355167.6187.4-19.8
19852066.7808.91257.8-448.9
19883821.81766.72055.1-288.4
19917225.83827.13398.7428.4
199523499.912451.811048.11403.7
199726958.615152.811805.83347.0

——《中国统计年鉴(1998)》,620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明中叶以后中国海外贸易衰落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近代中国对外贸易有何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综上所述,请谈谈你的认识。

2017-06-12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友兰实验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间周考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6年的出口额为68.5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了5.6%。但出口中矿产品比重增加,主要是1973年开始出口石油,从1975年起石油成为出口创汇最多的商品。1953年至1978年我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比重由1.23%下降到0.75%,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位次由第17位后移到第32位。
_____《中国对外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有预测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将从1995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6.3%,2000年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在世界商品贸易中出口排名第七,份额为3.9%,进口排名第八,份额为3.4%。美国商会主席曾称:至2005年,中国加入WTO这一事实会推动美国向中国的出口额增加140亿美元。专家称,中国市场的开放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美国与欧盟的各服务行业供应商都很看重中国市场对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纷纷表示要进入中国市场或者拓展在中国的业务领域。入世能够拉动中国和各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增长,中国入世会促进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份额的大幅度上升。
______《中国为什么要入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以某一行业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加入WTO的认识。
2017-02-17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河南新乡一中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1978—1988 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 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城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 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 年,规模最大的10 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 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指出材料中“人口移动理论”中所列的两种移民方式。选择其中一种方式,结合15—18 世纪的世界历史,分析大西洋沿岸洲际人口移动情况及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 世纪中期到19 世纪中期人口状况及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口移动的状况予以述评。
2016-11-27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开放发展”的口号,这是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话语权的关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五年计划”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请指出“一五计划”的特点。

(2)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得益于经济体制的改革。请指出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中心环节。

(3)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20世纪80、90年代,为促进上海对外开放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历程中,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决定?

(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历程,你认为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是什么?

9 . 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的蒸汽锅炉机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并题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了新的现象,该现象产生的途径有哪些?(6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有什么特点?
(3)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特点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4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年河南省许昌市高一下学期四校期中联考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措施
典型代表
意 义
建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材料二 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这对迎接世界经济重心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经济体制十年》
材料三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那是好多年以后,但现在就要做起。
——《视察上海时的讲话》(1991年1月28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四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表格中的空白部分应填写什么内容?
(2)据材料二、三,分析开发浦东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3)你认为上海能够成功申办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