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3 道试题
1 . 《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
A.打开中国市场B.掠夺中国劳动力
C.向中国大量投资D.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2022-03-17更新 | 325次组卷 | 63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3 . 1844年2月,美国派往中国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抵达澳门后,公使顾圣提出北上赴京向中国皇帝面呈国书和订立和约的请求。并抄送《南京条约》等中文本以供美国使团参考。而两广总督程矞采在回复顾圣时坚持美使团应该在粤候旨,而不宜赴京面圣,且认为中美两国无须缔结条约。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A.清政府官员坚持闭关锁国政策B.美国追随英国在远东站稳脚跟
C.清政府的举措受限于传统思维D.中美相互妥协实现利益最大化
4 . 史学家将廷认为,在道光时代的国人看来,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的载于条约,那就可以省除争执。这表明他认为当时国人
A.对国家主权认识有限B.对国际公法解读不够
C.夜郎自大、愚昧无知D.对国际形势判断有误
6 . 如图为英国传教士施美夫考察福州后于1847年出版的《福州日记》节选。该记述

A.忽略了在华传教的主要思想障碍B.揭示了中国佛道两教的渐趋衰落
C.印证了英国对华战争的主要目的D.改变了中英两国交往的历史方向
7 . 蒋廷黻先生曾指出:“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以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A.极力维护国家主权B.“天朝上国”意识浓厚
C.缺乏近代外交观念D.积极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8 .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
2021-01-08更新 | 426次组卷 | 80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西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一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9 .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第5条规定:“广州等五港口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此后,上海于1845年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租界―英租界。这反映了
A.上海租界建立有合理性B.清政府无力维护国家主权
C.中英共同管理通商口岸D.英国是西方侵华的排头兵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前第二条   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摘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摘自《辛丑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给中国主权带来的破坏。
(2)《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请指出“新阶段”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