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材料中的“一块界碑”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指
A.“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B.英国通商要求得到满足
C.中国传统农业向近现代农业转变
D.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始
2 . 1841年1月初,钦差大臣伊里布准备收复定海,奏调安徽、湖北、湖南4000人入浙江协同作战。得到道光皇帝批准,并以“600里加急”命令上述三省调兵。但直到2月19日,继任钦差裕谦奏报说:离浙江最近的安徽兵“将到兵营”,湖广(湖北、湖南两省)“程途遥远,本属缓不济急”,奏请撤销调令。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中央集权体制明显弱化
B.触动君主进行全面改革
C.刺激了近代铁路的修建
D.埋下了战争失败的隐患
2019-10-0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英国的格雷斯顿评价鸦片战争说:“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没有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作者在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作者认为英国是在保护自由贸易的原则
D.作者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5 .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
D.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6 . 陈旭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西方商品
B.启蒙思想
C.民主制度
D.宗教信仰
7 . 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失败,很多民众思考的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而不是外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他们的理解中,“天朝上国”观念并无不妥,战败的原因是主事官员们的不作为。这一认识
A.科学分析了战败原因
B.实质上维护了清朝统治
C.掩盖了政府卖国行径
D.便利于投降派推卸责任
9 . “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
①中国开始丧失内河航运权
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权利
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美国律师安德鲁曾感慨:“你恐怕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法官即可自行审案,当堂发落……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这段言论(  )
A.推动列强借此攫取领事裁判权B.恶意污蔑中国的司法制度
C.为控制中国司法主权辩解D.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制造借口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