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8 道试题
1 .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相信可以和清政府进行自由贸易;对清政府而言,签署的条约是为了怀柔“夷狄”,是对朝贡体制的修正。清政府的这一认识
A.引发了外交体制转型B.促进了新思潮的萌发
C.孕育着新一轮的危机D.冲击了传统治边理念
2021-03-15更新 | 48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攻陷厦门,当地民众袭击英军,迫使英军退守鼓浪屿;入侵浙江后,浙江人民组织“黑水党”,狠狠地打击了英军;进犯长江后,沿江人民以多种方式袭击英军阻止其舰队前进。这说明当时民众
A.对政府妥协表示不满B.出现与政府结盟倾向
C.有自发的反侵略意识D.成为反侵略的主力军
3 .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事件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抗日战争胜利
B.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和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和解放战争胜利
4 . 1938年,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这种变化表明(     
A.五口通商的危害逐渐减弱B.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危害加强D.国人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5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一材料本质上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认为税率不高可以接受B.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C.推行灵活务实外交原则D.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模糊
2020-10-15更新 | 618次组卷 | 43卷引用:浙江省湖州、衢州、丽水2017年9月高三三地市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2021-06-28更新 | 552次组卷 | 83卷引用:2013届江西省上饶横峰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采取两大军事行动:即攻占定海和封锁沿海,但东南沿海各地送京的战报中,对于前者各地官员都有反映,而对后者各地的奏折基本上未提到,英军不久也撤销封锁。这主要是因为
A.地方官员愚昧无知B.中国的经济形态与英不同
C.英军封锁自断补给D.封锁沿海对战局毫无影响
8 . 《南京条约》中开放通商的“五口”,是英国人基于“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且临近富饶的江浙”等理由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意在
A.打开中国市场B.掠夺中国劳动力
C.向中国大量投资D.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2022-03-17更新 | 323次组卷 | 63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9 .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10 .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这表明清政府
A.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
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
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
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