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史专家熊月之曾概括了本土想象对上海的看法:在经济层面,上海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殖民层面,上海是“外国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在道德层面,“上海既是罪恶的渊薮,同时也是文明的渊薮”。

——摘编自熊月之《历史上的上海形象散论》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选择“本土想象”的某个层面或全部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具体明确,可以对现有观点进行论证,修改,质疑或提出新的观点;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 .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忧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大迥异反映了(        
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
3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年—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年—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三次战争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主要要求是
A.第一次是商品输出,后两次是资本输出
B.前两次是商品输出,第三次是资本输出
C.三次均为资本输出攫取土地
D.三次均为商品输出掠夺原料
4 .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个较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补偿是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C.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同情D.壮大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5 .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照其本国法律审理,而居留国却不能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这一规定
A.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企图B.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C.抹杀了列强发动战争的本质D.使中国完全失去了外交自由
7 . 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钟楼矗立,烟囱如林,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摘编自李维清主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   这次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之间的首次主力会战,交战双方总共投入近百万兵力,持续了三个多月。它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日军陷入泥沼般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彻底击败。……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誉“八百壮士”

——摘编自《资深外交官厉声教追忆老上海的抗战岁月》

材料三   上海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服务国家大局中抢抓发展机遇。1993﹣2019年,浦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6亿美元提高到20514.73亿元。GDP超过3.8万亿元,长江流域外向型经济发展大幅跃升,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成为我国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摘编自钱智等《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评估与建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转型较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淞沪会战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东开发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2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段考历史试题
8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D.甲午中日战争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9 . 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1830-1833年1868年19世纪70年代末
茶叶年平均32800014400002000000
生丝年平均80005700080000
A.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
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D.中国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018-04-16更新 | 6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第一中学高中部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屈文生将《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

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A.中英两国君主的政治地位不同
B.清朝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C.中英两国对香港问题针锋相对
D.清朝否认英国拥有香港主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