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鸦片战争爆发初期,道光帝相信“调兵合剿,不难即时扑灭”,但不久发现英军“船坚炮利”,立即改“剿”为“抚”。虎门之战后,道光再次启用主战派。至英军到达南京江面,道光彻底放弃抵抗,令“务须妥速办理”与英军议和。这种“剿抚不定”反映了清朝(       
①对敌我双方都缺乏了解       ②一味沉湎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吏治腐败影响军事部署       ④无力摆脱到来的民族危机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 . 如表为鸦片战争前夕至1894年土丝出口量、内销量、总产量表。(单位:千关担),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土丝
出口量
土丝内销量土丝
总产量
%
出口绸
(折丝)
内销绸
(折丝)
合计%
战前9.0014.064.3450.6355.0085.9464.00100
1894年60.6844.0722.0954.9177.0055.93137.68100
增加51.6830.0117.724.2822.00—30.0173.68
A.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B.农业地位随着列强侵略而改变
C.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D.农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市场影响
3 . 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划阶段的事件。阅读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盛行所谓“西学源出中国”说,整个社会视西人为蛮夷。战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失败,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失败。少数感觉敏锐的士大夫,在创深痛巨之后,不能不对此产生反思。但守旧士大夫昏聩如初,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咸丰一朝(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等一批科学家对西学的译介和研究,直接推动了西学观念的深化,并提出“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的主张。咸、同之交(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实为近代初期西学观念演进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道在反求”的创见。

——摘编自郑师渠《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材料二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过程及其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冯桂芬提出的观点对西学观念的演进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角度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加以说明。
2023-08-0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某学者文章里写道:“(1842年,玛片战争双方)初步达成一致后,愉悦之情就蔓延开了,中国官员大笑着说话。英方请客时,两江总督牛鉴忙着享用樱桃白兰地。中方请客时,钦差大臣耆英坚持要往英国人嘴里投糖果。”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官员
A.国家主权观念淡漠B.注重中外之间的平等交往
C.萌发了近代外交观念D.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运河。后来,在平定了江南的陈朝后,隋炀帝重新疏浚邗沟,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使政府得以有效地控制江南。隋、唐政权还大力兴修关中黄河(渭河)支流通向长安的运河,如广通渠等;北宋政权围绕首都开封呈放射状修凿运河;元朝通过开凿山东会通河段和北京通惠河段,将大运河东西走向的河段裁弯取直。

材料二   1842年6月,英国军舰进攻吴淞口炮台,攻陷后溯长江而上,长驱直入,很快占领镇江。英军沿长江一线,拦截漕船,掠夺商船,完全控制了扬州与镇江之间的长江航线,大运河漕运被迫中断,京师粮食供应紧张。不久,清政府被迫求和,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甲午战争期间,由于大运河的中断,从广东等南方军工基地往天津运输军火遭遇极大困难,战机因此被贻误,洋务新政的部分成果难以被用于支援前线军队。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吕娟《中国大运河河道变迁基本脉络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影响运河兴废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清政府在两场战争中的失败与大运河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6 . 【晚清中国社会巨变】

材料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中国社会的巨变是全方位的,也是多层次的。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学者就其表现列出了以下几方面

①社会性质方面

②社会矛盾方面

③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方面

④阶级结构方面

⑤经济结构方面

⑥国际地位方面

⑦外交和国防观念方面

⑧思想文化方面

⑨政治制度方面


请你选择上述关于晚清社会巨变的任意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说明。(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7 . 1854年,英商谈到当时的中英贸易时说:“如果进口业务(将英货运销中国口岸)继续同近期一样……我们的贸易逆差将达三四百万英镑。这项赤字需要通过进口银锭弥补。”这一状况(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动因D.促进传统手工业的繁荣
8 .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产生这两种不同看法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地位的提高B.外交策略的转变
C.民众思想的觉醒D.主权意识的增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转型

比较项传统社会近代社会
转型的表现经济结构以小农生产方式为特征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官办经济
经济体制维持自然经济的体制发展商品经济与维持小农经济并存的体制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鼓励实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转型的动力传统认识传统认识外来压力说;中国自行发展说
新认识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近代中国对源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全球扩张文明的应激式学习

——摘编自陈广亮《资本全球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引发了近代前期中国经济结构的变革”为观点,运用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紧扣观点,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0 . 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坚持“人臣无外交”理念,认为“天子亲揽万机”,官员“非派令兼办夷务,本无外交之意”。这一理念
A.加强了中央集权B.维护了国家利益
C.加剧了外交危机D.激化了社会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