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近现代史 > 两次鸦片战争 > 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4 题号:19742130
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划阶段的事件。阅读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盛行所谓“西学源出中国”说,整个社会视西人为蛮夷。战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失败,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失败。少数感觉敏锐的士大夫,在创深痛巨之后,不能不对此产生反思。但守旧士大夫昏聩如初,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咸丰一朝(19世纪50年代),李善兰等一批科学家对西学的译介和研究,直接推动了西学观念的深化,并提出“人人习算,制器日精,以威海外各国”的主张。咸、同之交(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实为近代初期西学观念演进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和“道在反求”的创见。

——摘编自郑师渠《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

材料二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注:手工业)和政治结构,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摘编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两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过程及其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冯桂芬提出的观点对西学观念的演进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马克思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角度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加以说明。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在鸦片战争中受到了一次不大的冲击。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峰回路转,化作阵阵水沫,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

﹣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中体西用”正是在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不久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正说明一些中国人改变了“夷夏之防”的旧观念,提出了如何学习西方的一种战略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第一阶段,“中体西用”的提出者们只好在维护“中体”的大旗下学习“西学”。如果没有“中体”作为皮,则“西学”之毛亦无所依托。当时除了“中体西用”,还找不出别的更好的口号来。

﹣摘编自王双印《“中体西用”思想的制约与甲午之败》

材料三:甲午战争后各方人士包括维新派知识分子、朝廷及地方的开明官员,如梁启超、孙家陈宝箴、盛宣怀等人,都突破了洋务派对“中体西用”的解释。他们认为洋务派的变法仅“是变事耳;只向西方学习器械、技艺,尚未学其根本,若要改变中国积弱积贫之现状,必须“尽弃旧习,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对“体”进行变革的要求。

﹣摘编自刘长生《“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突破“中体西用”思想的原因。
2023-11-06更新 | 17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

“动重学之率凡三:曰力、曰质、曰速。力同,则质小者速大,质太者速小;质同,则力小者谜小,力大者速大。”

——李善兰《重学》序言

“(西学)学问之种类极繁,要可分为二端。其一,形而上学,即政治学、生计学等是也;其二,形而下学,即化学、天文学、……植物学等是也。吾因近人通行名义,举凡属于形而下学皆谓之格致。”

——梁启超《格致学沿革考略》

(西学)是“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严复《原强》

材料二 “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机器渐行,则失业者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能言矣。”

——清朝湖南巡抚王文韶

“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实窃我中国古圣之绪余’之类的说法,‘令人呕秽’。”

——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三 “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礼教为非,则不得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

——陈独秀《答佩剑青年》

“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1)根据材料一,概述近代中国对西学认识的演进历程。
(2)根据材料三,概述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中西文明态度的差异。
(3)基于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近代中国对西洋文明的认识?
2016-12-13更新 | 12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的作家们已对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僚作口诛笔伐之能事。无数谴责字眼,如自大、不负责、贪污腐化等都堆在他们头上。可是今日事后看来,既有组织上的重荷和文化上的传统压在他们头上,其他任何人处在他们的地位也不见得能够做的特别不同。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并未组织一调查委员,会事后决定事体发生的情形与个人的责任。没有派官员出国考察,也没有在组织上做任何更改。美国官员愿意供给制船造炮之蓝图,被婉言拒绝。《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面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二所列史料对于研究的问题各有何价值?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是否觉醒?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023-12-21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