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两次鸦片战争 > 第一次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94300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先后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1843年),在《虎门条约》中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十八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与美国代表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美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摘编自茅海建《当代学人精品:茅海建卷》

材料二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世贸组织的《1994年关贸总协定》及其他协议在有关条款中规定了成员之间应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要求在世贸组织成员间进行贸易时彼此不能搞歧视,大小成员要一律平等,只要其进出口的产品是相同的,则享受的待遇也应该相同,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并且是永久的。

——摘编自刘德标、祖月主编《国际经贸组织条约惯例手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近代与当代中国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的背景,并比较其在近代与现代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最惠国待遇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材料三:

材料四:1911年11月15日,宣布独立的各省都督府代表召开联合会议(代理参议院),12月3日通过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为临时宪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仿照美国的政府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并采用内阁制。总统虽参议院选举产生,执行若干职权须经参议院同意,但实际上不对参议院负责,而且对参议院的议决案有交令复议权。还规定临时政府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参议院和临时中央审判所组成。参议院是立法机关,它以各省都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成。临时中央审判所是司法机关。

——摘自臧巨凯《民国宪政的轨迹》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20世纪前半期,中国人民对外争取民族独立,对内争取民主权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材料三图中B点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指出其在推动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材料四概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体现的政治原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颁布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018-01-05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以史为鉴:
认真总结正确认识康乾盛世的得失,有利于我们辩证认识中国近代初期的形势。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图

材料二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16页
请问题
(1)根据所给材料,结合已有知识,说明当时中国处于怎样的“时势”?
(2)如何理解清王朝“安于现状”,“注定最后要在一场决斗中被打垮”?
(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这场“殊死的决斗”的实质是什么?
2016-12-12更新 | 69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近代历史就是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伊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图1、图2、图3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四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近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4)综合上述材料,指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017-12-22更新 | 1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