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市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之以思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程度。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二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市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摘编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三   下列为两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所指代的条约,并分析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的特点并简述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3 .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于俄,十倍于米(美),百倍于法,二百倍于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于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于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1)根据材料一回答,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思想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2021-03-2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京设立,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2020-02-03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教案”。1862年,江西巡抚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你们纷纷议论,都说要与法国传教士拼命,何故?

答云:他要夺我们本地公建的育婴堂,又要我们赔他许多银子,且叫从教的来占我们的铺面田地。又说有兵船来挟制我们。我们让他一步,他总是进一步,以后总不能安生,如何不与他拼命?

问:我等从上海来,彼处天主堂甚多,都说是劝人为善。譬如育婴一节,岂不是好事?

答云:我本地育婴,都是把人家才养出孩子抱来乳哺。他堂内都买的是十几岁男女,你们想事育婴耶?还是借此采生折割耶?

问:你们地方官同绅士主意如何?

答云:官府绅士,总是依他。做官的止图一日无事,骗一日俸薪,到了紧急时候,他就走了,几时顾百姓的身家性命!绅士也与官差不多,他有家当的也会搬走。受罪的都是百姓,与他何干!我们如今都不要他管,我们止做我们的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他不过是炮火厉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