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19世纪中期,沙俄政府相继成立了帝国地理学会与考古协会,负责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研究。1858年,军人出身的瓦利哈诺夫所率领的考察队便详细记录了喀什地区的地理地貌,包括矿藏分布、河流走向、历史遗迹和交通路线等。这些举措旨在(     
A.促进区域文明的交流B.为殖民扩张提供便利
C.完善殖民统治的体系D.拓宽认识世界的视野
7日内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襄汾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西方殖民势力的步步紧逼,明清两朝统治者从不同层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首先,加强对西方国家的防范,“立中外之大防”。明朝加强沿海地区防守,“苹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整顿海防官兵,日夜操训;清廷对西方来华商船作出限制性规定,西方商船进入黄埔港,须将所带炮械交出,所带之护货兵不得擅自进入各海口等。其次,限制对外贸易区域。自明初以来,中央政府为便于有效管理朝贡事务,划定不同口岸,规定入明朝贡的外国人员在各自划定口岸登陆。清朝在1757年宣布关闭闽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的西洋贸易,只保留粤海关通商。“限关”的同时,明朝中后期、清朝中前期,政府为应对海陆边境贸易需求,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政策。18世纪的广州成为环球海上航路的重要中转港。此外,明清统治者对西洋科技和文化,采取“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态度。康熙晚年,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祭孔,这与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冲突。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

材料二   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传统中外关系格局。《望厦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谕令将五口通商贸易章程向各国颁发,“以示怀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不断勒索,使清政府感到怀柔之道难以适应条约关系;与此同时,随着西方的国际法和近代国际关系的准则等从各种渠道传入中国,清朝大吏们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清政府明确表示:“查中外时势,有难有易,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后,清政府有意识地在新订条约中消削或限制此前已被列强所握取的特权。甲午战争后,日本企图凭借强权订立新的商约,由此获得与西方国家同等特权地位,对此清廷降旨强调,“凡此次所许利益,皆不使溢出泰西各国之外,庶可保我利权”,最终日方方案共40款,中方删改达31款之多。经过庚子事变,清政府的修约意识更为清晰,除将收回领事裁判权的筹划纳入条约外,清政府还就修改经济特权作了筹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对外关系中利益观念的演变。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从明清处理对外关系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高三下学期省际名校联考三(押题卷)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万国”或“天下万国”逐渐代替“天下”成为时人认知和概指世界大局的主要用语。进入20世纪后,“世界”和“全球”开始逐步取代“万国”和“五(大)洲”,成为国人描述全球事物的首选术语。描述外部世界词语的不同,体现出(     
A.全球联系的出现B.华夷观念的遗存C.外交活动的频繁D.西风东渐的历程
2024-04-19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永和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1861年,奕䜣等上奏折设立总理衙门时,就明确了“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的基调。可事实是总理衙门不仅没裁撤,反而越办越庞大,越办越规范,最终在清末新政中发展为外务部。其主要原因是
A.民族矛盾的激化B.西方政体的影响C.汉族官僚的崛起D.国家治理的需要
2023-11-12更新 | 194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统帅额尔金照会恭亲王奕䜣,声称“英法侨民,即在此园(圆明园)内遇害极惨”;而据法国俘虏科尔迪埃记载,巴夏礼一行8人被捕后,“初解至通州,过八里桥”禁锢一庙内,后被押送至京“加锁练(链)干狱”。据此可知(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无法还原B.英法侨民遇害是战争爆发的主因
C.侵略者试图为战争暴行寻找借口D.中西方的维权意识存在明显差异
2023-04-23更新 | 557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同治年间,清政府在给英国公使阿礼国的节略中明确提出:中外“且亦各有国体及自主之权。如时势可行,及无碍国体政权者,中国原有自主变通之法;其窒碍难行者,无论不能勉强。”据此可知,当时的清政府(     
A.意识到变革政治的必要性B.中体西用思想受到冲击
C.作出反对修约的外交姿态D.国家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2022-08-28更新 | 793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某些传教士以呈送护照为名闯入内地各级官府,干预内政;又以条约为据,强行租买房屋、土地,霸占田产,干预诉讼。这表明当时(     
A.“西学东渐”潮流日益兴盛B.列强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传播宗教为侵略提供掩护D.地方政府权威遭到弱化
9 .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技术成熟后,由英国向法、德、美等国传播,稍晚些影响到俄国和日本。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欧美多国,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表现尤其惹人注目,“德国制造”成为了精品的代名词,这让拥有众多商品倾销市场的英国黯然失色。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     
A.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B.导致了西方列强两极分化
C.为商业的革新指明了方向D.受到国际市场的强烈影响
10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占领了广州,为控制局势,由占领军行政委员巴夏礼出面,向广东巡抚柏贵施加压力,迫使准许民人自愿出洋作工,假“合法”招工之名,行“合法”掳掠之实。该行为导致的后果是(       
A.华人获得海外发展的自由B.出洋做工完全遵循个人意愿
C.清政府维护了国人的利益D.饱含血泪的苦力贸易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