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2022-07-14更新 | 4449次组卷 | 33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9世纪50年代,挂洋旗的轮船经常在江南的城市与上海之间运送丝绸和现金等。1864至1865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关闭了杭州、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外国轮船航运。李鸿章此举,主要是基于(     
A.太平天国控制了江南B.近代中国工业化取得成效
C.列强破坏了条约关系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2023-03-17更新 | 981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二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1861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1900年,清政府决定自开湖北武昌为通商口岸,取消界内土地永租权,取消外国人对界内的行政管理权,外国人只有纳税义务而无权征税。材料体现了清政府(     
A.传统宗藩关系的解体B.闭关自守的放弃
C.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D.中央权力的下移
4 . 19世纪中后期,上海、天津、汉口等地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货币特色的“虚银两”,从货币信用与运行机制上看,“虚银两并无实物存在,仅作为实物银的价值符号和折算标准而存在,代表白银发挥货币职能”。由此可知,“虚银两”的形成(     
A.反映了清政府经济主权受损B.适应了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C.说明白银实物不被市场认可D.因太平天国运动被政府默许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及其区位表明,从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转变之中所形成的初始动力是外生的,经由“口岸”传导到“腹地”,形成“点”、“线”、“面”三个层次,逐渐改变并塑造近代中国的经济空间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     
A.西方侵略影响中国的经济格局B.工商业文明成为近代经济的主导
C.近代经济发展取决于口岸经济D.近代已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2024-01-09更新 | 412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6 . 在《天津条约》签订前,中国内地的商品流通是“逢关纳税,遇卡抽厘”,洋货洋商也不能例外。《天津条约》则规定了凡洋货进口后运往内地及洋商从内地承运土货出口,除交纳进出口税外,海关再纳一“子口税”,就可遍运天下,不再交纳常关税和厘金等内地税。这一规定(     
A.便利了政府对洋货洋商的管理B.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反映了内地对改善交通的重视D.体现出海关工作效率的提升
2023-10-05更新 | 463次组卷 | 5卷引用: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7 . 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既恐惧又害怕的。咸丰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条例。这说明(     

A.关税在晚清地位不重要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8 . 19世纪中叶以来,传教士的书业新技术由南洋到广东、宁波直至上海转移,江南书业由苏杭等地向上海转移。由此,上海逐渐成为西法印刷中心、全国出版业中心和最大的图书市场。据此可知,上海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     
A.深受经济和时局变动的影响B.巩固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
C.主要依赖西方印刷技术传入D.推动了大众文化传媒的普及
2023-01-12更新 | 302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世纪60年代,针对英方要求扩大洋轮航行特权,李鸿章认为外国轮船可能逃避厘金,蒸汽轮船易对沿途的木船运输造成威胁,这对动荡后的江南重建不利,并于1864—1865年关闭了杭州、苏州和上海之间的外国轮船运输贸易。由此可知,当时(       
A.传统财贸体系面临挑战B.闭关锁国观念根深蒂固
C.外资入侵得到有效遏制D.地方督抚离心倾向明显
2023-12-28更新 | 234次组卷 | 7卷引用:历史(全国卷人教版03)(12+2+1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