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1863一1866年进出烟台港的外籍船舶统计表。据下表可知,烟台当时(     
年份
类别、数量
进口出口

艘次吨位艘次.吨位
1863数量类别年份348106455326101139
18844481388844521405656
1865464150401444143571
18660493173830501173952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B.造船业航海业领先全国
C.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成为东亚货物集散中心
2024-01-1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月份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2 .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料白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这表明(     
A.清政府初步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B.商战成为清政府对外交往中心
C.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D.西方列强舆论左右外交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1832年,中国官员在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的批文中按惯例称为“该夷船人……”,英国船长认为“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为此大为光火。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也指出“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

——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

材料二: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

——摘自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称呼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开展的救亡运动,分析它们在“加速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上的意义。
2023-12-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格兰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表为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洋员人数变化表。这反映出(  )
年份英国美国法国德国
18615211
18646331
18735813117
A.列强在华掀起瓜分狂潮B.中国半殖民化不断加深
C.中国海关日益走向近代化D.清政府已经抛弃华夷观念
2023-12-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弘文部)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大单元考试(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57年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与材料有关的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     
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黄埔条约》D.《天津条约》
2023-12-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官员赫伯特说:“推翻清朝并非我们的兴趣,当我们向北京进军时,我们真为我们的行为担心,若随之发生的无政府状态,我们的贸易和茶叶都将化为乌有。”这表明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意在(     
A.维持并扩大对华殖民贸易B.以经济利益诱惑清廷屈服
C.强迫清政府允许公使进京D.借助太平天国向清廷施压
7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在没有受到安全威胁的情况下,给予瑞典、挪威等国与英国一样的通商特权、领事裁判权,“以广圣主宽大之仁”。这说明清王朝(       
A.主动融入近代外交体系B.缺乏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
C.突破了传统的天朝观念D.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8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列举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指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9 . 沃尔斯利在《1860年对华战争纪实》中写道:“我们……第一次进入这片园林时,它使我想起了神话故事里的魔幻王国。10月19日,我们离开圆明园,留下了一片废墟。”材料中的“我们”是(  )
A.英国和法国B.英国和美国C.美国和俄国D.英国和日本
10 . 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诸多特权,但未能将鸦片贸易合法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获得了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的特权。这一变化,源于英国意图(     
A.彻底扭转对华贸易逆差B.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C.开始用鸦片毒害中国人D.破坏中国的锁国政策
2022-08-27更新 | 357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西校2022-2023学年高一11月线上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