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8 道试题
1 .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关于戊戌政变的通讯稿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2024-03-04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英国《泰晤士报》载文称:“据估计,(圆明园)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文中述及的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D.甲午战争
2024-03-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第二次鸦片战争初期,尽管中英军队在广东对峙,驻扎在香港的英国军官和记者居然坐船绕过清军防线,进入广东山区度假、狩猎,山区里的居民向他们兜售农产品,提供食宿,并未向两广当局举报敌人潜入。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     
A.民众的民族意识较为缺失B.清政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C.战争没有触及到普通民众D.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2023-02-17更新 | 125次组卷 | 28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四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鸦片战争以前的外交,是基于朝贡体系的外交,“夷狄”按时朝贡,表示对天子的忠诚。《南京条约》签订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的外交逐渐不再注重形式上的朝贡臣服,而更注重利用外交手段维护自身的利益。这种转变(       
A.避免了中国主权方面的丧失B.使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C.导致中国对外交往处于被动D.推动了中国外交逐渐转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博士以6910万港元成功购入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如图),并决定将铜像捐赠给国家。导致该国宝流失海外的罪魁祸首是
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C.八国联军D.英法联军
2022-04-03更新 | 231次组卷 | 18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从材料看马克思所说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 . 下图为圆明园遗址,它见证了
A.英商贩卖鸦片B.英法联军的侵略
C.八国联军的侵略D.日军的野蛮屠杀
8 . 1857年,清政府强烈反对在长江中游设置通商口岸。其后签署的《天津条约》约定,等到“军务肃清再行酌办”。1860年底,清政府转而同意开放汉口、九江两地。这一态度变化主要基于
A.外交体制调整的要求B.推动洋务运动的考量
C.以夷制夷策略的实施D.应对内部危机的需要
2022-02-26更新 | 1399次组卷 | 34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育才学校2021届高三艺术班下学期第五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历经150年才陆续建成。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150余景。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在西方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10月,某军队占领北京,闯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美的皇家园林。请问“某军队”是指(     
A.太平军B.英法联军C.八国联军D.英军
10 .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中枢决策皆出于军机处,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二十年里,中外因战事须繁而多交涉,使得外交决策成为清政府的头等事务,在延续了决策方式和决策信息来源的基础上,钦差大臣开始协理“华夷”事务,地方督抚开始参与外交决策。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决策呈现了下移的趋势B.中国外交决策逐渐走向近代化
C.侵华战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D.汉族官僚地主掌握了国家政权
2021-12-19更新 | 367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