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签订的条约巩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所签的条约,构成了一套坚固的条约体系。中国在1943年之前一直未能摆脱这套体系。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到了1860年代初期,在天津、汉口、广州、上海这些中国大都市的贸易中心,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这两种看法
A.强调了战争爆发的原因B.指出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
C.表明当时中央集权削弱D.说明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具有双重性
2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晚清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
B.清政府最终成为“洋人的朝廷”
C.清政府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清政府试图曲线维护国家主权
3 .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4 . 据统计,到1860 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江南一带设立小学达90 所;基督教传教士设于“五个通商口岸”的基督教新教小学就达50 所,学生有1000 余人。这些学校的创办(       
A.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B.以工业革命完成为背景
C.得到不平等条约的庇护D.结合了传统教育的内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䜣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䜣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6 . 1875年11月15日,香港《北京新闻公报》公布了一则有关外国人在华旅行的法令:外国人在华各省旅行须出示盖有特殊官印的护照,外国人如有非法行为就近递交该国领事馆处理。这主要说明清政府
A.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独立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外交开始出现制度化
D.已认识到传媒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