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52年5月,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在上海召开。国营企业与合作社遵循“对热门畅销货,不应抢先购买,对滞销货,应带头购进”的原则,将豆类、山货类、药材类等近百种产品的经营权,全部留给私营商户经营贩卖。这一举措(     
A.标志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B.适应了一五计划的需要
C.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D.优化了国家的产业结构
2024-05-15更新 | 424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建国之初,公、私营报纸普遍亏损。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实行企业化经营改革:开源方面,主要是刊登广告、调整报价并扩大发行;节流方面,主要是健全报社会计制度,降低人工成本。据此可知,当时我国报纸企业经营(     
A.实行了公私合营方式B.探索出了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C.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D.践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
2024-05-14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国家平抑物价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很早,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思想的产生时期,范蠡是平抑物价思想的最早提出者,他指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因此国家必须重视平抑粮价,使其稳定在一个不高不低的水平上。如何平抑物价?范蠡认为,农业生产有丰有歉,粮价也随着年景好坏有贵有贱地变化着,国家要平抑物价,就必须掌握粮价变化规律,当价格下降时,国家就应该像珍惜珠玉一样收购这种商品,“贱取如珠玉”,以阻止这种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促使其价格上升,反之,当价格上涨时,国家就应像抛弃粪土一样抛售这种商品“贵出如粪土”,以阻止其价格上升,这样就可以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国家平抑物价的理论和措施》

材料二   新中国经济工作面临的突出难题是遇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陈云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是全国一盘棋,统一物资调度,解决物资供应问题,打击投机商,逐步遏制通货膨胀,他意识到:稳定物价的关键是抓住“两白一黑”。从194911月中旬开始,陈云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和纱布等重要物资,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大量低价抛售。投机商人争相购入,甚至不惜借高利贷。在大量购进粮食和纱布之后,价格不涨反落,最终投机分子血本无归,纷纷破产。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运用全局思维领导“米棉之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国家平抑物价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及结果。
2024-05-1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1950年我国的国家财政收支逐步趋于平衡,第一季度财政赤字占支出总数的43%,第二季度下降为40%,第二、第三季度下降为9.8%,第四季度只占支出总数的6.4%。这得益于(     
①银元之战   ②米棉之战   ③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④三大改造的完成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50年3月开始,全国各县市都建立国库,所有税款都要逐日入库,不能延期和挪用。国有企业的税收和折旧金、利润也须按时上缴国库。在支出方面,全国统一了编制和供给标准。上述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A.结束物价十多年暴涨的局面B.为经济恢复奠定了重要基础
C.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D.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新中国初期紧锣密鼓地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改革教育方针,并开展扫盲运动;发布通令,实行禁毒。这些政策举措(       
A.旨在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B.动员了人民参与新中国建设
C.植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D.促成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
2024-04-1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52年,湖南掀起了领导农民以集体的力量向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丰产运动。由于农民觉悟的提高,捕蝗、积肥、选种、评比等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许多翻身农民发明和改良农业生产工具,有力地推动了大生产运动。此类运动的开展(     
A.助力国民经济全面恢复B.根植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列宁颁布的第一部苏维埃宪法废除了私有制,宣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这部宪法中得到保障,选举和罢免是人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还赋予人们出版、集会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摘编自邢晨晓《列宁宪法思想研究》

材料二   1953年底,毛泽东一行乘专列离京,前往杭州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为了做好“立国安邦”这件大事,毛泽东和起草小组一头钻进了宪法堆里,阅读、钻研各国宪法。虽然在起草过程中困难重重,反反复复,几易其稿,但毛泽东仍主张坚持实事求是、简单明了。毛泽东说,“除总纲外,其他各章都写得比较简单。文字尽量通俗易懂,便于群众了解和掌握。”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社论号召开展广泛讨论。一场轰轰烈烈的宪法草案讨论随即遍及全国,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宪法学界编写了30多本小册子,全国各地成立了各种机构来引导宪法草案的讨论,这为人民更好地认识宪法打下了基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摘编自《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等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苏维埃宪法颁布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954年宪法制定的背景,说明宪法的起草过程有什么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50年6月,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发表讲话:“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救济贫苦农民,而是为了使农村生产力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之下获得解放,以便发展农业生产,为XXXX开辟道路”。“XXXX”指的是(     
A.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B.国民经济的恢复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新中国的工业化
2023-11-28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50年左右,在党和政府以及乡村干部的倡导下,湖北均县农民艺人创作了大量讴歌农民、批判地主的民谣、戏曲作品,如《农人十想》《退押》《保卫胜利果实》等,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新中国此举意在(     
A.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B.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C.推进农村的社会变革D.践行社会主义文艺方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