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英国物价急剧上升,大量穷人和乞丐因饥饿而死,社会秩序混乱。面对这一危局,当时英国政府针对物价出台了一系列干预和遏制政策,而立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价格管制工具得到充分运用,尤其是王室敕令这一法律形式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统计,当时共有30项敕令针对食物、肉类、糖类、啤酒花、酒类、弓箭盔甲等6类商品制定了官方最高限价。鉴于伦敦在全国政治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都铎政府对伦敦的价格管制高度关注。为保障物价管控效果,都铎政府严惩违抗限价命令的官员。这些举措为都铎王朝时期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营造了较为有利的环境。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的物价问题与国家管制》

材料二:解放初,物价飞涨,投机商们首先从捣乱金银开始。短短23天,黄金价格上涨了2.11倍,银圆价格上涨了1.98倍,市场物价上涨了2.7倍以上。面对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决定开展打击,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首要投机分子逮捕法办。有效地制止了银元上涨而引起的物价波动。此后,投机商们并不甘心认输,又将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调运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物资,集中抛售,降低物价,给投机商们以毁灭性打击。

——摘编自《中共党史简明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进行物价管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党和政府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上)

材料二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部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着多种威胁政权的问题。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人民解放军仍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东北边境,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城市中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1)写出材料一相关会议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所通过的重要文件及其作用。   
(2)材料二《人民日报》头版报道的主要是哪一重要事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3月,中国政务院先后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明确:“国家财政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

19513月,政务院公布《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地方财政收支,“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就指定的收入及核准的各区预算,划分一部分为大行政区的收支;大行政区根据中央划分之收支,按所属各省(市)具体情况,划分为大行政区级与省(市)的财政收支”。

1954年,中央做了调整:财政支出基本上按照隶属关系,属于中央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地方预算;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

1957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地方财政收入分为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分成收入三种;分成的计算方法和分成比例三年不变;地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收入超过支出,地方可以自行安排使用。

1958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草案修改稿)》,决定从1959年起:除少数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和不便于按地区划分的收入,所有其他各种收入,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除了保证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支出以外,所有其他各种支出,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的地方,多余部分上解中央,收入小于支出的地方,不足部分由中央给予补助。地方上年结余和地方自行管理的收支,列入国家预算。

——摘编自刘晓泉、吴森军《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展轨迹,请对中央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进行原因分析。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50年代央地财政关系探索的基本经验。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改革综合试点。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改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通过快速提高修理能力和配件制造能力来加速建设我国的航空工业。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修理厂。1956年,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一5”首飞成功。但是,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时,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航空技术也未被列入。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我国航空工业 的发展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同年,航空工业第一支股票“飞亚达”在深交所上市。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09年,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发布首个单通道常规布局的大型客机。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并指出为改变这种形势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因素。
2023-02-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人对人民政府能否管好经济抱有疑问。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禁运、制裁,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上海的部分资本家也不相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管好财经工作,并在经济上同政府展开较量。1949年下半年到1950年年初,上海出现的金融风暴(倒卖银元、黄金、美钞,抵制人民币流通等)和几次物价波动,就是这种较量的表现。从几次较量的实际分析,陈云同志认为,不论是从支持全国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根本上克服财政经济困难方面来说,还是从逐步实现市场物价稳定的要求来说,都必须实行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管理。1950310日,陈云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社论,全面阐述了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短短半年的时间,人民政府就实现了财政收支基本平衡,使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后期连年上涨的物价稳定下来。毛泽东认为这一成就在经济上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摘编自杨波《新中国经济战线的奠基人——缅怀陈云同志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巨大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统一财经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统一财经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毛泽东特别关注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从认识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灾害、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强调人对于自然界的主动性作用,同时发出“绿化祖国”伟大号召,以恢复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长期战争和生产力低下等原因而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绿化祖国行动深入开展,形成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认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阶段的发展要求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大局出发,以胸怀天下的格局和担当,倡导“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摘编自彭秋归《从“绿化祖国”到“建设美丽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观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生态文明观蕴含的智慧。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4910月到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在这七年中,我们先用三年的时间……巩固了人民政权。紧接着,又用四年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苏联和其他友好国家的支援下,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进行了156项重大工程建设……到1956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工农业协调发展,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兴旺局面。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年份工业总产值(亿元)比上年总收入(亿元)国家财政总收入(亿元)比上年
1966253417.3%558.724.4%
19672104.516.9%419.424.9%
19682015.34.2%361.313.9%

——以上材料据《新华文摘》等整理

材料三   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摘编自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的背景。
(2)针对材料二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谈话的思想精髓,分析“南方谈话”的意义。
2024-01-02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教学测评月考(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长期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政府的搜刮、连年战争破坏。国内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不畅,物资奇缺,国家财政基础薄弱。在国民党长期通货膨胀政策下培养出的巨额投机资本,利用国家的经济困难,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从19494月至19502月,全国出现了4次大规模上涨风。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收效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摘编自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物价上涨的原因。党和政府为应对物价上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担心”和“不必要担心”的内涵。
2024-02-05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外国在华资产约12.1亿元,主要为英美所有。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禁运清单非常详细,除战略物资、军事物资之外,还包括大量的民用物资。到1953年,英国企业资产由6.9亿元减少到3.1亿元,美国企业资产由3.9亿元减少到1600万元。

——摘编自孙健《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979年—2017年,中国累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8965.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商投资对中国增加投资、就业、出口、税收以及提高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起积极作用。但外商投资也带来诸多问题,如对国有资产估价低,导致国有资产流失;部分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等。早在1979年,中国就开展涉外经济立法,2002年公布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目录对外商投资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此外还修改、完善一些法律法规,加强监管,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摘编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十年代英美在华资产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外商投资对中国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商投资的认识。
2024-01-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115~30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期间中央人民政府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物资统计如下:

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天津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3.2亿斤,准备布匹35万匹,棉纱5000件;上海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4亿斤,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经过周密布置和准备,选择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于11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使投机商措手不及。

——数据综合自《陈云文选》(1949~1956

材料二   1955年“平均每社生产11.9万市斤,其中高级社为50.4万市斤,初级社为11.6万市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812市斤,其中高级社为966市斤,初级社为808市斤,……与1955年全国每农业人口平均生产粮食706市斤来比较,初级社平均多产14.4%,高级社多产36.8%” 。收入方面,1955年“平均每户收入为424元,……高级社平均每户收入为776元”。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也证明了合作社的优越性。

——摘编自《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