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1年,汉密尔顿提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被称为“美国工业化的宪章”,这一报告包含了“工业立国”战略。主要包括:用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品的输入;限制重要原料的出口,免税进口必需的原料;限制改良机器的出口等。由联邦政府承兑旧公债和发行新公债,以及设立国家银行。建国后,美国政府就通过了1790年专利法,并于1838年成立了专利局,明确规定“保证著作家和发明家对于其著作和发明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专利权,以奖励科学和文化艺术的进步。”美国还通过法律与判例来确立相应的契约规则、企业规则、竞争规则和劳资关系规则。美国政府通过赠与土地.授予征用权、拨款等手段积极鼓励私有企业进行公路、铁路、机场、运河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应当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扶植、帮助民族弱势工业的发展壮大,从而建立起强大的国民经济。这一报告“几乎可以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份预言书”。

——摘编自张兵《略论美国“工业立国”赶超战略》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使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夙愿得以实现,但国家仍处于经济千疮百孔、安全遭受严重威胁的困境之中。为巩固国家政权、维护国家独立、改善人民生活,新中国.亟需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以期在大工业经济的基础上逐步迈向社会主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然而,无论在什么国家,社会主义社会都不可能一下建成,新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要想实现工业化,更是难上加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地在极其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快速建成社会主义,这无疑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树立了一个榜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选择的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时期内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周红《试论陈云对苏联援助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思考与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工业立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选择向苏联而非美国学习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