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下表为我国 1949年一1952年粮食和棉花的亩产量 (单位:斤),导致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B.三大改造的完成C.生产力迅速发展D.人民公社的建立
2 . 1950年,新中国政府先后开展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其主要目的是
A.消灭私有制B.稳定全国物价C.建立公有制D.克服财政困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B.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
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
D.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下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对上图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B.“大跃进”运动使经济发展持续负增长
C.“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三大改造”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年5月27日上海刚解放时,100元人民币可换1块银元,6月2日涨到660元,6月4日1400元,6月7日1800元,很快又升到2000元。据人民银行的汇报,每天早上发出去的人民币,到了晚上几乎又全部回到银行来了。材料表明
A.上海人民拥护新生政权
B.当时人民币的发行量供过于求
C.中共缺乏经济管理经验
D.中共掌握市场领导权的必要性
2017-09-0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说明当时的政策是
A.联合地主阶级B.消灭私有制
C.搞合作化经营D.保护工商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