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插图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工人头戴工作帽,身穿工作服,在工厂劳动;农民头包白毛巾,身穿圆领对襟或单衣,在农田、果园劳作;妇女一改此前的纤弱形象,呈现出劳动妇女的健康美。此举意在
A.倡导“五讲”“四美”B.塑造社会的新风尚
C.贯彻“双百”方针D.追求工业的现代化
2021-03-21更新 | 579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1949年11月中旬,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地区每日调运1000万吨粮食进入关内;华中地区的棉花也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输送;在陇海线上,成百吨的纱布夜以继日地向西安等大中城市流去。11月25日,中央政府一声令下,全国各大城市一齐行动,大量物资涌入市场。中央人民政府的上述举动
A.造成了物价飞速上涨B.旨在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C.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D.使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 . 在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仍然主张消灭富 农经济;在1949年11月的政治局会议以后,多数领导干部 已倾向于只消灭富农经济中的封建剥削成分。这种认识的 转变
A.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推行B.违背了土地改革的初衷
C.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形成D.加快了新中国筹建进程
2021-03-03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西南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对中国实行禁运,美国要求产胶国禁止向中国出口橡胶。1952年9月,中国与锡兰签订了以“大米换橡胶”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贸易协定。随后,其他亚洲国家也先后同新中国进行贸易。这一现象的出现
A.得益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施B.说明亚洲国家认同“求同存异”
C.适应了国内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D.表明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加紧物资调运,经过周密布置,选择在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这一措施
A.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B.改变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被动局面
C.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投机活动D.缓和了政府和资本家间的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下表所示是1951年7月5日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讲话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刘少奇
1“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很长
2应当使新民主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
3经济得到恢复后,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军事工业,然后建立重工业

A.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B.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紧迫性
C.坚持务实的态度来发展国民经济D.主张中国应迅速确立计划经济模式
7 . 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土地改革、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2020-01-20更新 | 617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明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这一规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
D.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
9 . 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包产到户”的实施
10 . 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74.7%,1957年为62.3%。这说明该时期
A.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不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现代化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D.我国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