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内瓦会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贸易代表团以英国为突破口,争取了英国的柴油机、起重机等项目对中国开放。之后,西欧其他国家也仿效英国,对中国增加出口钢材、机械、仪器和车辆等项目。这意味着(     
A.中国求同存异方针获普遍认可B.西方国家已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禁运
C.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D.中国开拓了对西欧贸易关系的新局面
2024-04-11更新 | 349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南省2024届高考挑战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表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越双方的一些意见。据此可知,当时中国致力于(     

越南意见

中方意见

阐述了关于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基本立场,即“和平、统一、独立、民主”

周恩来表示支持越南的意见

越军是反抗殖民侵略,争取印度支那民族解放的主力军,所以三国问题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

周恩来与其他两国代表接触后指出,三国的国情不同,应区别对待。如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会刺激西方国家,甚至会导致美国直接出兵

A.推广“求同存异”的方针B.打击西方对印度支那的殖民企图
C.缓和印度支那的紧张局势D.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美国侵略
2022-10-10更新 | 172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中国及时地折衷了有关国家的意见,提出了解决老挝和柬埔寨问题的方案,得到英法等国的广泛赞同,推动会议的进展。这次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B.1955年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2001年上合组织峰会
4 .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印度支那三国领导人对会议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定达成也打乱了美国利用印度支那包围中国的图谋。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B.为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C.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D.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米谷先生取材1954年日内瓦会议,创作了下图漫画《日内瓦的喜剧——美国大使在与一位“不存在”的对象谈判》。漫画表明

A.新中国取得了对美外交的胜利
B.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
C.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美国仍坚持敌视新中国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涉,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涉,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A.美国官员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对中国的评价
B.美国官员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评价
C.美国官员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表现的评价
D.美国官员对万隆会议上中国表现的评价
2019-03-07更新 | 172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6届湖南省郴州高三上期第一次教学质检历史试卷
7 .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停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在“必须走出去”方针的指导下,新中国相继提出解决与邻国边界问题的政策,不干预亚洲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这一转变
A.表明由华夷外交转变为近代外交
B.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反映了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
D.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2017-08-29更新 | 1695次组卷 | 25卷引用:2020届湖南省衡阳市八中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新中国外交日益显示出中国特色。其中之一就是
A.支持民族独立,坚决反殖反霸B.倡导和平共处,谋求周边稳定
C.壮大社会主义,遏制资本主义D.坚持独立自主,冲决两极格局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3个月里,同11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其中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缅甸。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

材料三   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他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最终形成。

——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中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