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内瓦会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当代中国的外交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阶段阶段特征外交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后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954年,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到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5年,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委》等


根据材料中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4-02-11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

——摘编自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的建交方式。

材料二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最早是为了处理印度与我国西藏的关系问题,后来随着中国在外交事务中的广泛倡导运用,以及原则本身所独具的理论和实践魅力,而逐渐被作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准则性价值理念。“五项原则”发展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经过无数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自然而然成为新时期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价值基石。

——摘编自李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指出20世纪50年代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下中国参加的两次国际会议,并简述在这两次会议上中国所做出的贡献。

材料三   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这为80年代更为多样化的关系创造了条件。第一,由于双方最高层达成了谅解,为双方领导人经受反复的挑战和压力创造了基础,更重要和更深层的关系最终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第二,向美国开放,为中国更为全面地介入现存的国际体系铺平了道路。中国进入联合国……中美关系的改善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摘编自【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的具体史实,指出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当今中国提供的解决方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众多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中,哪些事件可以称之为民族复兴史上的伟大事件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的两个方面加以认识

1)事件本身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对民族复兴的“指标性”作用。

2)事件的意义应是整个民族“公认”的,符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史观,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外华人在内的整个民族的“共识”。

——摘编自刘庆楚《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


材料是某一学者对中华民族“民族复兴”伟大历史事件的选择标准。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你认为符合上述观点(也可提出自己的标准)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 .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逐步展开,中国在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为以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大、更积极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从人口、国土面积看是个大国,从国力看是名副其实的弱国。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阵营是不现实的。

——杨泽喜《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国际形势的客观限制和新中国外交经验缺乏的制约,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以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为例》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外交以传统外交为主,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外交决策权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适应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形势,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整体性外交的模式。

——摘自杨洁勉《新中国外交 60 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发点及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与新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外交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典型的多边外交的成就。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与当时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的代表打交道。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一方面同英、法外长直接交往、会谈:另一方面,努力争取苏、中、越三方达成一致,经过会上、会下的穿梭往来和艰巨的斗争,最后终于达成《关于在东埔寨和老杜停止放对行动达成协议的公报》。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不仅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还积极在会内、会外与亚非国家接触,消除隔阂,将交朋友的立足点放在亚非国家。

——摘编自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

材料二   1973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基辛格博士,他用赞赏的语气提出一年以前尼克松对中美相互接近所做出的解释。毛泽东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HAND-IN-HAND(手携手)。”基辛格表示:总统曾对主席说过,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我们本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对别的任何人表示善意。毛泽东认为基辛格讲的是“老实话”。

——摘编自宫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多边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能够“HANDINHAND"的原因,并说明推进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因素。
6 . 下面是日内瓦会议期间中美两国针对“印度支那”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方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陈开益《1954年日内瓦会议前后美国的印支政策》等


对“中美两国的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0-07-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