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日内瓦会议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6月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公开宣布“一边倒”。需要指出的是,客观形成的“一边倒”格局,不仅是新中国政策选择的结果,也是外部世界对中国革命作出反应的结果。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这一格局下,中国政府所寻求的主要外交目标基本都达到了。

——摘编自章百家《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对50年来中国外交格局演进的思考》

材料二: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了全国人民的三项伟大任务:第一,继续加强抗美援朝斗争;第二,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三:上世纪70年代,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基本态势。苏联不仅支持越南在1978年底侵略柬埔寨,对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而且在1979年底亲自出兵阿富汗,推行“南下战略”,企图从印度洋侧翼包抄欧洲。苏联的政策同时将中美推到自己的对立面。一方面,美国新现实主义理论开始对美国外交发挥更大作用,强调美国不仅要有强势的领导人,强大的国力,更要依赖通过扩大联盟体系和稳定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来维护美国的西方世界霸主地位。另一方面,中国要开始改革开放就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外部条件和国际环境。

——摘编自倪世雄《中美关系70年: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背景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2023-04-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125日至2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决定召开关于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同时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他有关国家的代表参加。419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周恩来为中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426日,日内瓦会议在万国官开幕。由于美国和韩国代表极力阻挠,朝鲜问题被搁置,印度支那问题成为日内瓦会议的主题,美国向法国施加种种压力,并加紧策划对印度支那进行军事干涉。为促使会议取得积极成果,中国代表团利用英法和美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的分歧,在会外与英法代表频繁接触。最终经过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于721日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印度支那问题得以和平解决。周恩来总理如是总结:日内瓦会议的成就证明,国际争端是可以用和平协商的方法求得解决的。现在世界上赞成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人已经越来越多。

——根据吴建民《外交案例Ⅱ》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对中国的影响。
3 .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逐步展开,中国在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为以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大、更积极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从人口、国土面积看是个大国,从国力看是名副其实的弱国。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阵营是不现实的。

——杨泽喜《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国际形势的客观限制和新中国外交经验缺乏的制约,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以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为例》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外交以传统外交为主,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外交决策权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适应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形势,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整体性外交的模式。

——摘自杨洁勉《新中国外交 60 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发点及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与新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外交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二年,是调整国内各项政策的一年,也是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的一年。这一年,面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毛泽东和周恩来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实现了国家对外关系的前所未有的突破。-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中午,尼克松总统和夫人、国务卿罗杰斯和总统助理基辛格一行抵达北京机场。周恩来、叶剑英等到机场欢迎。二月二十七日,中美联合公报终于谈定。二十八日,公报在上海发表。

——逄先知《毛泽东传》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中国开始把精力转移到国内建设上来,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也出现了有利于和平的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促成了印度支那停战协议的达成。

——夏莉萍《当代中国外交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1972年我国在外交上作出的重要决策及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日内瓦会议召开的时间。概述中国成功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4年2月苏美、英、法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3月开始的奠边府战役在中国帮助下最终取得胜利,但战争随时有复杂化国际化的危险,美国提出了“联合行动”的倡议,着手筹建东南亚条约组织。在美国看来,“如果能这样做,我们就将以强大而团结的姿态进入会场,从而有望令共产党人在会上作出让步”。周恩来在赴日内瓦会议前向印度驻华大使指出:“摆在亚洲国家和人民面前的问题,是它们如何能够自救”,而自救的办法便是“要团结友好,反对侵略,不参加军事侵略性的集团”,这样,“美国的阴谋就不能得逞”。中国代表团的任务是要在会上“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以破坏美国的封锁禁运、扩军备战的政策,以促进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并要尽一切努力达成某些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道路”。

——摘编自李丹慧《日内瓦会议上中国解决印支问题再探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外交策略并分析外交活动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3月斯大林史逝世后,苏联新领导人对苏联的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了修改,尝试缓和同美国及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强调和平共处,争取使冷战对抗从其最全面、最激烈的形态显著降级。

1954年1月25日至2月18日,苏、美、英、法四国外长在柏林举行会议,会议决定1954年4月26日在日内瓦举行会议。鉴于英法两大盟国的积极态度,美国不得不同意召开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摘编自赵慧君《1954年日内瓦会议研究》

材料二   日内瓦会议召开以前,中国政府就决定在会议之外与英国代表进行接触。会议期间,英方对中方释放出较为友好的态度,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抓住机遇,与英方进行频繁接触,这种做法对1954年6月17日中英两国发表联合公报起了促进作用。联合公报宣布中国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和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随后在英方盛情邀请下,中国还组织代表团对英国进行了贸易访问。

——摘编自邓力《日内瓦会议与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关系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
2020-01-1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一大联考皖豫联盟体2020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考试历史试题

7 . 材料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苏联共同宣传要实现印支和平。赫鲁晓夫主张美苏缓和,苏联不愿被中国拉入到印度支那同美国直接对抗。当时的中国正准备集中精力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争取和平解决印支问题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英国一向不愿印度支那战争进一步扩大,因为联合军干涉势必导致与中国的战争,那样将危及英国在香港、马来西亚地区的利益。1954年2月19日,在苏联的倡导下,美、英、法、苏四国外长在柏林召开会议,会后宣布两个月后召开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和平与印支停战问题,并邀请中国与会。

日内瓦会议开幕两天后,锡金、印度、印尼、缅甸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在科伦坡召开会议。他们讨论并支持印支停战,反对美国在东南亚建立军事同盟体系,尤其是印度反对美国介入亚洲事务的立场更为积极和鲜明。7月21日,日内瓦会议达成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终于实现了停战。

——据李益波《印度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支那停战谈判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度支那停战谈判的影响。
8 . 2018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卓越贡献,从中彰显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包括相互关联的几个方面:与蓄意破坏会议的美国进行斗争;对有一定和平愿望但又态度动摇的英、法既斗争又联合;对有中立倾向的老挝、柬埔寨王国政府采取和解政策;与友方(越南和苏联)密切合作、保持一致,但又不消极等待……在谈判过程中,他则始终清醒地估计到美国干涉造成战争国际化的可能性及其严重后果,因此当出现僵局时,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妥善考虑适当的让步……极力避免谈判破裂。

——曲星《试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

材料二   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思想,就是在这个宏观背景下形成的(周恩来)科学地概括出“一纲四目”思想。“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则是:

(1)台湾统一于中国,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悉委于蒋介石;

(2)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一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4)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郭溪土《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的外交策略。结合所学,指出周恩来在这次会议所发挥的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和平解放”台湾思想提出的相关国际背景。
(3)有学者认为“‘一纲四目’为‘一国两制’构想奠定了初步框架”,结合其内容加以说明。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定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摘自《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二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格,在国际社会上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材料三面对世界媒体,胡锦涛说,中美两国“将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面对世界媒体,奥巴马说,“美中关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对我们共同的未来如此重要”,“美国欢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1954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促成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在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

(3)根据材料三,中美两国对“21世纪的中美关系”新的定位是怎样的?

2017-09-2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双峰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827日起,美国飞机对我国东北城乡不断进行轰炸、扫射。101日,朝鲜关于中国出兵给予援助的请求传到了北京。同一天,斯大林建议中国组成志愿军援助朝鲜的电报也发到了北京。102日,毛泽东说:“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摘编自杨晴《毛泽东决策抗美援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的丧权辱国的外交遗产,抵御和破解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于新中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努力争取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和地位重返国际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

——摘编自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三   1950年浙江省嘉兴农民高彩官和家人一起看领到的土地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美援朝的原因。
(2)为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请列举1953—1955年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
(3)指出与材料三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